“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出甘肅酒泉,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茫茫戈壁。在這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亙古不息的大風,從東向西,從西而東。對于在“世界風庫”瓜州工作了多年的鄭翔宇而言,風是陪伴他的好朋友,亦是難以捉摸的工作伙伴。
和過去許許多多的日子一樣,7月23日6時,鄭翔宇準時醒了過來。他下意識地朝窗外看去:天蒙蒙亮,戈壁還是那片戈壁,風機還是那些風機,但窗子被風吹的砰砰響聲讓他不由得一喜:“今天的風有點大!有戲!”果然,6時30分,國投酒泉第一風電有限公司中控室的員工給他打來電話:“待測風機功率已達到1350千瓦,可進一步觀察操作!”
鄭翔宇叫上住在同屋的楊俊,火速趕往風機現場。他倆是國家電網甘肅省電力科學研究院并網檢測小組的成員,為了完成國投酒泉第一風電有限公司風機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從4月初開始,已經在這個風電場里駐扎了快4個月。
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是風電安全可靠并網中意義重大的一環。發生在2011年2月21日的甘肅酒泉地區風電機群大規模脫網事件,讓安全員楊俊記憶猶新:“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我們都被嚇壞了。從那以后,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開始大面積推廣。”他走路步伐很快,邊走邊說,“完成檢測的風力發電機,在單相瞬間故障情況下,能盡最大可能與電網連接,保持發電運行能力,減少電網波動。”
說話間,鄭翔宇和楊俊到達現場。天陰沉沉的,風機葉片轉動很快,機組、桿塔、銀線在霧靄里矗立,遠遠看去,海市蜃樓般如詩如夢。兩人沒有停留,推開工作室的門,立即走了進去,稍縱即逝的大風時機不容他們分心。
名為工作室,其實只是一個藍色外表、不足3平方米的小屋子。一臺電腦,一張桌子,四把椅子,一個用來照明的燈泡,就是“小藍盒”里的全部家當,甚至連窗玻璃都是用塑料膜代替,風一吹來,塑料膜鼓起,像遠航的帆。“這算好的,2012年在阿克塞縣檢測的時候,我們住過一個月的臨時帳篷。”鄭翔宇說。
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鄭翔宇和楊俊要完成里程碑式的操作。
1350千瓦、1400千瓦……
5分鐘、10分鐘、半小時……
鄭翔宇緊緊盯住數據采集系統上顯示的即時數據,心里大喜。待檢測風機連續半小時以上功率超過1350千瓦,這意味著,他等了兩周的風機滿負荷低電壓穿越測試可以開始了!
在楊俊的監督下,鄭翔宇開始有條不紊地操作。他點開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綜合實驗系統,啟動測試,隨即系統自動拉低電壓,觸動記錄儀,試驗開始!8時54分,第一項試驗完成。
試驗異常順利,在接下來的2個多小時里,其他3項試驗均成功完成。11時21分,完成所有試驗,記錄完數據,鄭翔宇嘆了口氣。因為,這一天對于他來說,是個大日子,他盼這一天,盼了4個多月。
截至這一天,國投酒泉第一風電有限公司風機的三次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全部完成。完成檢測并不容易。“技術上完全沒問題。瓜州風多,但完成滿負荷風機試驗需要的10~15米/秒的持續大風難等,每檢測一臺機組平均需要等一個多月。我們都不敢脫衣服睡覺,得時刻準備著,夜里風來了,穿上鞋就得往現場趕。”鄭翔宇回憶從2011年起加入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團隊的這3年,感慨萬千。
“風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很難預測它來的時間,所以你得等。”由于風的不穩定性,鄭翔宇在這片茫茫的戈壁上,每完成一個風電場的檢測,就得等數月。家在蘭州的他,整個2012年有283天在戈壁灘上與風為伴。團隊里,像他這樣經年累月在甘肅各地風電場“等風的人”,一共有十幾個。
“瓜州地區還剩下兩個風電廠沒有進行檢測,今天下午我和楊俊要趕往下一個風電廠。”走出“小藍盒”,鄭翔宇臉上滿是欣喜,絲毫看不出堅守了多日的疲憊,“風電并網安全了,風電發展才能跟上去,我希望接下來的檢測也能像今天一樣一氣呵成,早日為風電并網上完這道"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