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下一代產品使用永磁直驅技術路線后,金風科技向科技部提交了更改科研項目申請,經過專家認真評議論證最終獲得了批復。
通過與當時為數不多采用此技術路線的公司接觸,金風科技最終選擇了與德國VENSYS 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實際上,當年的VENSYS公司對該型機組的研發也僅僅處于原型機階段,并未推出成熟產品,這使得金風科技的技術力量得以更多、更早地介入到該機型的設計、研制工作當中。
在這個被王相明稱之為聯合設計的階段中,金風科技已經開始擺脫“跟著老外走”的國產化方式,自主化程度和能力得以明顯的提高。“我們與國外另一家公司的技術還是有區別,就是那家公司一直用勵磁,我們用永磁。在永磁電機行業里,能夠把這種電機做到兆瓦級,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要突破很多設計、制造的核心技術。”
按王相明的話說,VENSYS 與金風科技的合作是雙方互有好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了解與磨合的結果。對VENSYS 來說,金風科技可以搭起一個不錯的“舞臺”;對于金風科技來說,VENSYS 有一門不錯的“手藝”。通過雙方在兆瓦級永磁直驅型風電機組上的合作,彼此對對方的公司文化和技術水平有了相當了解,形成了相同的價值觀。
“VENSYS 在永磁直驅技術方面也算是一個先驅了,包括設計理念等方面,在德國來講也是比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公司。金風科技給VENSYS 的定位,一是繼續發展德國工程師的嚴謹作風,成為我們其中一個產品的設計平臺。另外VENSYS 也是我們在拓展歐洲市場的一個窗口,使金風科技在歐洲從事風電業務更加本土化,是金風科技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王相明指出。
據悉,早在2010 年,金風科技便與薩爾州技術經濟學院(HTW)、VENSYS 簽署了研發合作協議,共同在HTW成立風能研發小組,從事風電各項技術研究,共同享有研發成果。這只是金風科技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的一個例子。
雖然在2010 年以前,金風科技的永磁直驅技術路線走得是風生水起,使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并認可了這個技術路線的優勢,但在2010 年年底國家開始嚴格控制稀土資源的開采后,投機商大肆炒作,使稀土價格上升了10倍左右,令不少人對金風科技繼續生產、研發永磁直驅型風電機組產生了疑慮。
王相明并不回避這一質疑,并承認稀土價格的上漲帶動了永磁材料價格的上漲,最終使這個成本轉嫁到了風電整機供應商的身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王相明并沒有對此有何怨言,他認為確實存在永磁材料價格長期被低估的現象。他所顧忌的是暴漲背后的不正常現象。
“現在永磁材料里大部分用的是釹鐵硼。但釹的儲量比較多,不僅僅是中國有,因此,漲幅并不是特別大。稀土里還有一些鐠、鋱、鏑等成分比較少的材料,確實比較稀有。此前這些材料的應用比較粗放,后來因為價值高了,相關機構開始認真研究它們。”
不少人曾經認為,永磁材料是天然物質,利用永磁材料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況且中國是稀土大國,資源豐富,不需要多么珍惜。在如王相明這樣的專家看來,這樣的邏輯不但不正確,而且已經過時。
由于永磁材料具有難以替代的優點,且需求量巨大,中國對其利用已經開始從此前的注重原材料開發,轉變為注重市場和科研。況且此前的利用方式太過粗獷,在與科研機構及合作廠家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后,金風科技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些技術突破的方法,例如通過對各類稀土元素進行優化配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