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賈大江進入內蒙古工業大學學習機械制造,其實在這之前,他在工廠待過幾年,從事流體、水泵相關的工作,對機械制造接觸很多,掌握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因此,對所學專業,參加考試是主要的任務,而去其他院系或周邊學校聽課才是賈大江的一個必修課。他去內蒙古師范大學進修數學,去內蒙古大學進修物理。“那時候的進修非常簡單,找個熟悉的人和教務處主任打個招呼,就可以搬個板凳過去聽課了,不像現在這么嚴格,也許反而是因為文革的原因,我才能那么簡單地聽課,沒有人會管你,而老師都非常熱心地教你。”說起當時的求學經歷,他慶幸而且懷念。課后,賈大江也迷戀各種各樣的小制作,“那時候總是買來一堆零件,焊一焊,接一接,組裝電視機、收音機都是家常便飯。”
1979 年,賈大江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工作,并一直擔任該所的風力發電項目負責人。當時的研究所主要負責3 項工作:水力發電、牧區水利灌溉和水資源。作為風力發電項目帶頭人,賈大江領著一批同事專門從事風力發電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上個世紀80 年代的內蒙古是我國搞風力發電最早的省市之一,當時的水利電力部指示要解決內蒙古牧區的水利電力問題,因此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也就設在了呼和浩特。現在來看,除了要解決當時牧區的現實問題,內蒙古豐富的風資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自從研究所成立以后,與風力發電相關的項目便一個接一個。“剛開始是國家水利部的項目,國家‘七五’的項目,后來有內蒙古自治區科委的項目。由于項目成功率比較高,四五年或者兩三年一個項目,接踵而至。”
作為主設計師,賈大江負責研制的風電機組從300 瓦、500 瓦、1 千瓦、2 千瓦、5 千瓦、10 千瓦、20 千瓦、50 千瓦、100 千瓦、250 千瓦,一直到1.25 兆瓦、1.5 兆瓦、2 兆瓦,各種規格型號都有。當時,所有與風力發電相關的項目都是按照國家和地方的政策進行的,幾乎一個機組系列就立一個項目,因此現在來看,賈大江所設計的每一個機型都是當時我國風電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
風電設計是一種態度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的風力發電剛起步,當時設計出來的風電機組很多出現了各種問題,但是賈大江強調,自己設計的機組出現的毛病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設計前做了大量的調研和對基礎理論進行了預研,大量借鑒別人失敗的經驗,定型前進行大量的試驗工作。
對于風電機組設計,他非常贊同墨菲定理中的一個理論:“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有可能發生。”
因此,他認為在機組設計過程中,“如果對某個地方有所懷疑,那個地方遲早會出問題,所以應該趁早發現問題并糾正它”。對此,賈大江深有體會。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某制造商使用的是石墨尼龍軸承,當時他便嘀咕:“石墨尼龍軸承和非石墨軸承不好區別,尼龍里面如果擱點碳黑,那怎么辨別呢?”果然,幾個月后,軸承供應商在提供的十幾臺風電機組中使用碳黑替代了石墨,造成軸承到冬天無法運轉的情況。最后,經過反復分析,賈大江發現軸承中使用錫青銅石墨軸承效果很好,而且不易被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