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池。
重點開展動力電池核心電芯材料研發和制造技術,生產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電和深度放電的磷酸亞鐵鋰電池、錳酸鋰等鋰離子單體電池,研發動力電池隔膜、電解液、負極材料的技術和裝備。積極開展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攻關,突破電池組一致性關鍵技術,實現電池組保護功能和均衡充電,解決成組電池安全性和長壽命問題,滿足新能源汽車的續時里程、最高時速以及系統使用壽命的基本要求。支持新型動力電池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實施大型動力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工業化制備技術及應用項目,推進安凱客車鋰電池和超級電容作為動力總成的純電動客車產業化項目。
2、電機。
把握電動汽車驅動電機永磁化、數字化和集成化的技術發展方向,深入研究電機及驅動系統、電驅動變速及傳動系統,重點發展永磁電機,積極發展基于雙機械端口電機的電力無級變速系統(EVT)、混合勵磁電機等系統。攻克電機產品集成度、可靠性和系統應用技術等關鍵技術,優化電機、控制器、DC/DC體積結構,強化電機對環境適應性的研究,完善模塊化設計,統一插接件標準,提高工程化程度,擺脫關鍵電力電子元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發展新型電機一體化動力總成,低嗓音高效一體化發電機組,耐惡劣環境稀土永磁材料,低成本高性能絕緣材料,高集成度、低成本軸角位置模數轉換器等驅動電機共性技術產品。
3、電控。
破解能量管理系統、電機驅動控制系統、電動助力轉向控制系統以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等電動汽車電控關鍵技術,發展功率分配、功率限制和充電控制等功能模塊,實現電池無損充電、電池充放電狀態監控和電池實時檢測、診斷和維護,提高能量管理系統中數據采集模塊以及安全管理模塊可靠性和剩余能量估算模塊的精度。優化再生制動與電動汽車性能匹配,滿足制動要求和人性化需要。研究開發自適應控制、變結構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經網絡控制等先進電機驅動控制技術,發展感應電機、永磁同步電機和開關磁阻電機等驅動電機產品。開發可靠性高、成本低的傳感器,發展可靠性高、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功率的直流無刷電機。開展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單元研究,研制生產性能可靠的動力總成控制器。支持奇瑞汽車、江淮汽車開展純電動車能量管理系統、增程式電動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發項目。
4、燃料電池。
鼓勵省內重點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跟蹤燃料電池汽車前沿技術,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為汽車提供動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究燃料電池各種基礎性問題,破解車用燃料電池動態響應、環境適應性與降低貴金屬擔量等影響電池壽命、成本的技術難題,推動燃料電池配套零部件和集成系統部件的產業聯合。開展納米技術提高燃料電池耐用性研究,探索研制用于電動汽車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裝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省經信委新興產業推進工作組,圍繞新興產業8大領域,在技術改造項目、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財政專項支持和科技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重大技術攻關與產業布局,研究編制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實現政策、資金、資源要素的集成配置。各市根據本地實際,研究制定推進本市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把新興產業發展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和增長后勁的主要指標之一。
(二)謀劃重大項目。建立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庫,認真謀劃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并對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和調度。加大跑部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重大新興產業項目在規劃編制、產業布局、投資安排、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持。積極組織申報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扶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開展中央企業在皖投資新興產業項目的調度和協調,及時掌握項目建設進展情況,著重做好3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的服務協調工作。
(三)強化資金引導。設立新興產業發展財政引導資金,將扶持重點落實到新興產業項目和企業,著力支持重大產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支持符合創業板發行上市條件的自主創新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積極向省政府倡議設立省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建立擔保風險基金。積極扶持、壯大一批省內外的風險投資機構,引導一批境外著名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金融類公司等投資機構來皖拓展風險投資業務,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四)建立調度機制。建立全省新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經濟運行統計監測體系,加強對新興產業宏觀層面分析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省經信委將定期對各地新興產業項目進行調度、督查,及時掌握進度,協調解決存在問題,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實施。編制各市新興產業發展簡報,通報各市新興產業發展情況,交流最新前沿技術、信息和發展經驗。
(五)加強自主創新。全力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組織實施“十大產業技術攻關項目”和技術改造“百千工程”。積極實施企業技術中心“1+N”計劃,即1家企業技術中心與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關系。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網上洽談和交易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鼓勵擔保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差別化支持。構建軍民結合的公共檢測平臺,擴大軍民兩用技術應用領域。
(六)加強人才建設。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積極參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引導人力資源與產業對接,努力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國家“銀河培訓工程”,加強經營管理、技術研發、財務管理等人員培訓。積極探索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人才引進機制和人力資本優先發展積累機制,鼓勵企業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持續研發能力,并能實施重要產業化項目的海外領軍型科研人才。抓住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海外人才回歸的有利時機,設立專項資金,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