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關于測風方案的文章發布后,很多行業的朋友發來私信、微信詢問和交流,感謝大家的支持!測風方案很重要,涉及到選址、選型、維護,標定等過程,筆者后續計劃再為大家講述這些內容。
前段時間一個用于測試機艙是否晃動的小實驗視頻很火,筆者看來實驗有可取之處,但是這種方式并不科學。葉輪掃掠面風況非常復雜,大葉輪高塔架如果沒有嚴謹的測試過程,只可能帶來風險。剛好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張雙益博士發來他關于非標準風的研究成果,引發了我來說說那個“一杯水”新聞的興趣。
“一杯水”的新聞里講述的是柔性塔架在各種工況下的穩定,的確非常直觀的能夠告訴大家機組的性能。但是只能代表的是此時此刻的情形,不能代表自然界捉摸不定的全部風況,況且這項目還是在個復雜地形。新聞中用這樣的方式去證明柔性塔架不太可取:
(1)水晃不晃出來取決于加速度,即位移/時間,柔塔頻率小,周期時間長。如同汽車百米剎車,急剎車和慢剎車水能否灑出肯定不同。
(2)柔塔頂部的運動方向是旋轉的,而不是直線,如同轉紅酒杯。酒晃而不灑。
(3)對于急停工況只有0.3m的塔頂位移數據有待證實。
來看看下面的這個視頻:
簡單科普一下:小于葉輪額定轉速頻率的叫做柔性塔架(簡稱軟妹子),它需要通過(1)葉輪跳轉速,避開共振;(2)塔架加阻技術,抑制擺幅。因此,更適合平坦的場地,簡單風況的場地,否則可能因為場地的復雜導致控制策略的復雜,容易導致機組故障的產生,以及為了安全而降功率運行。這時候實際上更適合使用鋼塔架或者鋼混塔架(簡稱硬漢子),新聞中的項目真應該好好核一下風況條件,沒準真應該召喚硬漢子上。
還有一個就是,軟妹子、硬漢子都是高聳結構,即便機組安全也不該晃動過大,這樣對運維人員情緒比較不好。
再說一個例子,去年聽說某機組廠家在江蘇沿海安裝了高塔架,我當時大吃一驚,這個地方從我們在那邊大量的高空風觀測設備獲取的數據來看,雖然江蘇沿海地勢平坦,沒有破壞性的風況,但是由于海陸的熱力交換和粗糙度變化,使得風切變大且變化劇烈。如果不做好充足的準備,除了計算的發電量高以外,其余全部都是風險。有一天一位朋友給我發來這張照片:
機組安裝過程產生了晃動,很聰明的用圖中辦法解決了問題。安裝時的晃動太容易出現事故了,當時真是為他們捏一把汗,值得更多關注的是,20年運行期可能一旦出現問題,就得限制功率運行了,損失就不小了。
夢想的另一面可能是貪婪,貪婪的下一步可能是危險。我們夢想著實現低風速上的突破,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新的發展,然而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科學和客觀的基礎上,否則追求發電量和投資收益的終極目標是很難達到的。
為了讓夢想的小船不是說翻就翻,我們其實做了非常多的測試工作,今天就拿風切變的研究來說說,引用了一點張博士的研究素材。
IEC定義的標準風:
shear=0
veer=0
TurbuleceIntensity=0
Inflowangle=0
Direction Variataion=0
在現實情況下,運行的風電場都為非標準風:葉輪面上存在shear、veer、TI。。。
拿風切變來說,它是指風速隨著高度增加的變化趨勢,從統計意義上來看符合冪指數規律。下圖左邊是沒有切變的風模型,右邊是符合冪指數率切變的風模型。
咱們的機組載荷設計都是基于冪指數率,然而,這里面就有兩個主要的問題值得關注:
(1)載荷設計是按照冪指數規律來計算的,實際風況因為地形地貌和熱力變化,可能不太符合這個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設計余量和環境適應性。
(2)機組載荷計算輸入的是時間間隔10分鐘平均值求取出來的年值,機組在實際運行中瞬態變化被嚴重的平滑掉了,為了保證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就需要通過實時控制策略來解決。
現實比理論殘酷得多,看看下面幾張截圖,取自于一個平坦地形激光測風設備操作界面:
依上圖,十分鐘平均的風切變并不是都符合冪指數規律;同時,從左側的風向雷達圖可以看出,風向在不同高度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風流過整個葉片的方向也是不同。風切變和風向切變在實際條件下還是非常復雜的,它的變幻多端,對于整個葉輪掃風面的能量分布、吸收風能的效率、風載荷存在有動態、隨機的影響。那么我們在選擇機型和設備的時候,就得擦亮眼睛,因地制宜,多聽專業人士的建議了。
大伙兒說說,這一杯水咋就可能這么神奇呢?從上述來看,未來風電場的開發與機組選型,迫切的需要長時間精細化測風、重視瞬態的風況變化。所以,軟妹子、硬漢子,什么情況該選誰,還是先且聽風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