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黑龍江和吉林東部以及遼東半島沿海,風能也較大
風能密度在200W/m2以上,大于、等于3m/s和6m/s的風速全年累積時數分別為5000~7000h和3000h。
4、青藏高原、三北地區的北部和沿海,為風能較大區
這個地區(除去上述范圍),風能密度在150~200W/m2之間,大于、等于3 m/s的風速全年累積為 4000~5000h, 大于、等于6m/s風速全年累積為3000h以上。青藏高原大于、等于3 m/s的風速全年累積可達6500h,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密度較小,所以風能密度相對較小,在 4000m的高度,空氣密度大致為地面的67%。也就是說, 同樣是8m/s的風速,在平地為313.6W/m2,而在4000m的 高度卻只有209.3W/m2。所以,如果僅按大于、等于3 m/s 和大于、等于6m/s的風速的出現小時數計算,青藏高原應屬于最大區,而實際上這里的風能卻遠較東南沿海島嶼為小。從三北北部到沿海,幾乎連成一片,包圍著我國大陸。大陸上的風能可利用區,也基本上同這一地區的界限相一致。
5、云貴川,甘肅、陜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 廣東、廣西的山區,以及塔里木盆地,為我國最小風能區有效風能密度在50W/m2以下,可利用的風力僅有20%左右,大于、等于3m/s的風速全年累積時數在2000h以下,大于、 等于6 m/s的風速在150h以下。在這一地區中,尤以四川盆地和西雙版納地區風能最小,這里全年靜風頻率在60%以上,如綿陽為67%,巴中為60%,阿壩為67%,恩施為75%, 德格為63%,耿馬孟定為72%,景洪為79%。大于、等于3m/s的風速全年累積僅300h,大于、等于6m/s的風速僅20h。 所以,這一地區除高山頂和峽谷等特殊地形外,風能潛力很低,無利用價值。
6、在4和5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為風能季節利用區
有的在冬、春季可以利用,有的在夏、秋季可以利用。這一地區,風能密度在50~100W/m2之間,可利用風 力為30~40%,大于、等于3m/s的風速全年累積在2000~4000h,大于、等于6m/s的風速在1000h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