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的超高速發展是"十一五"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的一大亮點。隨著陸上風電資源的日益緊俏和長距離輸電的困擾,海上風電開發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但是,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認為,由于海上風機質量和海域使用方面的問題,陸上風電將是我國未來的發展重心。
2010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增裝機容量1893萬千瓦,保持了全球第一的排名。易躍春認為,我國的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十分可觀。這包括國家的重視:在2010年出臺《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相關部門近期將公布更具指導性的實施細則。
我國的海上風電資源也比較豐富: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詳查初步成果,在我國5到25米水深的海域內、5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5到50米水深、70米高度風電可裝機容量約5億千瓦。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免去了長距離輸電的煩惱。在當前三北 (西北、東北和華北) 地區遭遇"窩電"尷尬的時候,這點特別具有誘惑力。易躍春指出,在諸多有利條件下,2015年我國的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預計可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
雖然海上風電前景一片大好,但現實卻要艱難得多。首先海上風機的質量帶來了困惑。近年來,我國的風電機組制造業實現?quot;躍進式發展",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一批企業相繼上市并在國際上排名靠前。但過快推進帶來的隱患也開始頻繁顯現,一些陸上風機多次出現脫網、倒塌等事故,給行業發展蒙上一層陰影。從目前情況看,并沒有特別令人滿意的海上風機。即使是國產風機老大華銳的產品,在實際運行中也出現更換部件的問題。為此,龍源電力在其運營的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中,使用了8家廠商的16臺試驗機組,期望找到最合適的機型。此外,海域使用的矛盾也是一大制約因素。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記者,近海海域不同于西北的戈壁荒漠,在使用過程中要考慮軍事、電纜、航運、灘涂圍墾等多方面的因素,部門協調難度較大。
易躍春介紹,目前我國的海上風電開發規劃是,重點建設江蘇、山東基地,推進河北、上海、浙江等地的海上風電建設。這樣的側重在業內人士看來是有道理的。在浙、閩等東南沿海省份,臺風的破壞力非常強,現有的海上風機并不足以抵御這一風險。
因此,陸上風電仍將是我國未來的發展重心。雖然"三北"地帶資源豐富的高風速區域幾乎被瓜分殆盡,但廣袤的南方內陸低風速區還有不小潛力。未來的風電發展,將從大規模基地建設轉向大規模基地建設與分散式開發相結合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