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思樵(STEVE SAWER)出生于美國,在綠色和平工作組織30余年,曾擔任綠色和平總干事多年,現任全球風能協會(GWEC)秘書長,曾作為國際專家參與《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咨詢。近日,蘇思樵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政府對本土風機制造企業的適度保護是明智的
記者:2020年,風能將滿足全球能源12%的需求,中國將在其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蘇思樵:2020中國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市場,但是風電占整個電力市場的比例,不會達到12%,因為無法預測那時候中國電力的總需求,這個總需求是跟GDP的增長密切相關的,這也取決于中國GDP是否可以像過去那樣快速連續增長。
記者:您如何評價風機制造本土化與風電特許權招標政策?
蘇思樵:我曾訪問過Gamesa的工廠,他們只有兩個主要的組件無法從中國制造商處獲得,他們希望將來可以達到100%的本土化比率,我認為風機制造本土化政策對海外公司不是一個問題。
關于特許權招標,政府設立的目的或許是讓五大電力公司首先涉足這一領域,我認為目前進行的很好。特許權招標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5期,第一期特許權招標的價格過低,很多公司無法以此低價盈利。
今年,五大電力公司都有所虧損,因為電煤價格在逐步上升,而電價卻被政府管制,所以他們不會把錢投資在虧損的行業。同時,各省發改委權限內5萬千瓦以下的項目,雖然我們不能稱之為自由市場,但其開放程度更高,這個市場采取協議購買價,吸引了很多電力公司參與其中。
記者:那么您認為現在中國對本土風機制造企業的保護是合適與必須的了?
蘇思樵:我認為在開始的時候是的。明智的政府會有一個產業發展計劃,5年以前,中國政府決定扶持風電行業,他們當時創造了這樣一個條件,事實證明是卓有成效的。而將來隨著華銳、金風、東風等中國本土風機生產商的快速增長,中國政府對他們的保護會逐步減少。
固定電價與配額制是發展風電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