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民生 讓困難群眾受益
-減輕農民負擔約350億元,雪域高原實現“戶戶通電”
能源不僅關乎國計,還關乎民生。“十一五”期間,我國下大力氣補“短板”,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供應的薄弱環節加強民生能源工程建設,幫助用能困難群眾提高用能水平。
5年共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323億元,總投資1455億元,用于農網完善工程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每年減輕農民用電負擔約350億元,解決了3000多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2009年農村人均生活用電比2005年提高79%。針對農村家用電器普及等新形勢,2010年國務院再次啟動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為新農村建設加力。
沼氣、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在農村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2010年,我國農村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60億立方米,以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裝機突破500萬千瓦,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在偏遠農村地區,太陽灶、太陽房、太陽能熱水器越來越多。
“十一五”期間,熱電聯產破解了北方高寒地區城市居民的供暖難題。5年來,在北方高寒地區建設了600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鍋爐,解決了4000多萬城市人口供暖問題。在北京等大城市,煤電退城進郊、電代煤和氣代煤采暖工程等正在推進。在能源供應質量提高的同時,城市空氣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少數民族地區的能源建設成就令人歡欣鼓舞。 在克服一系列地質災害、氣候難題后,雪域高原終于實現了“戶戶通電”。“十一五”期間西藏32個縣、17萬戶、76萬人的用電問題全部得到解決。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海拔6000多米的浪卡子縣,為了讓打隆鎮堆村僅有的幾戶藏族村民用上電,西藏電力有限公司不惜耗資467萬元,架設了26千米的線路。據測算,這條線路即便運營幾十年也收不回建設成本。
如今,青藏聯網工程已經開工建設,長期困擾西藏地區的孤網運行問題即將成為過去;新疆電網與西北750千伏主網實現互聯,新疆電網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在“氣化新疆”工程中,北疆三條天然氣管線已經建成,南疆氣化鄉鎮工程正全面展開。已經實現了市區居民天然氣安裝全覆蓋的哈密市,不 僅居民的燃氣費用比從前節省了217萬元,而且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大氣環境也得到改善。
短評
“十一五”是我國能源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最令人稱道的成績,應該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能源安全關乎國計民生。越來越大的能源需求與日益減少的能源資源之間的矛盾凸顯。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合理控制傳統能源開發節奏,加緊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過去5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作為生產能源、供應能源的行業,能源產業的節能減排和科學發展不僅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部分,也對其他工業領域轉變發展方式有引領和帶動作用。
不容否認,要想繼續支撐國民經濟高速發展,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勢在必行。當前,我國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能源行業發展要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對于能源領域來說是一場深刻變革,牽涉方方面面。應當看到“十一五”期間能源行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是依賴行政管理和政策驅動,能源企業雖已認識其重要性但內生動力仍然不足。要想深入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今后一段時期,有關部門和方面應當著力調整、優化能源消費市場,加快能源價格改革,利用市場的手段調動能源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記者 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