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的法律明確,由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家電力監管機構,共同督促落實電網企業優先調度和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具體辦法。
點評 《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是針對過去幾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問題修改的。該法案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規劃;因為近來社會反映風電發展很快,部分地區出現無序、盲目的傾向,各部門協調機制還未完善;第二,制訂可再生能源發電指標,即配額制;第三,制訂電網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辦法;第四,建立可再生能源基金,把以前的“電價附加”并入財政,這樣可以減少其稅收,并且管理規范。
以上四點中的核心問題是配額制,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提出了對大型發電企業可再生能源配額的要求,但僅對發電企業規定配額還不夠,需要對電網和各地方政府提出配額要求。
客觀地講,制訂配額制難度相當大,可能提出這樣一個目標容易,但落實很難。“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發電企業配額目標,缺乏可以監督、檢查的制度,所以正在設計管理辦法,使目標能夠可檢查、可落實。真正完成《可再生能源法》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需要整個產業長期不懈的努力,而解決利益分配是政策落實的關鍵。
3、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完成預驗收考核
拉開海上風電大幕,創造風電史上多個第一
新聞事件 8月31日,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風電場全部34臺華銳風電SL3000風電機組,順利完成海上風電場項目240小時預驗收考核。
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是全球歐洲之外第一個海上風電并網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該項目位于東海大橋東側的上海市海域,距離岸線8-13千米,平均水深10米,總裝機容量102兆瓦,全部采用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34臺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預計未來年發電量可達2.6億度。
點評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在我國風電場建設史上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第一次采用自主研發的3兆瓦離岸型機組,標志著我國大功率風電機組裝備制造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第一次采用海上風機整體吊裝工藝,大大縮短了海上施工周期,創造了一個月在工裝船上組裝10臺、海上吊裝8臺的記錄;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高樁承臺基礎設計,有效解決了高聳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的技術難題……
上海東海大橋項目拉開了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的大幕,實現了海上風電真正意義上零的突破,打破了國際壟斷巨頭的技術封鎖和價格歧視,為我國在海上和經濟發達地區建設風電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4、首次海上風電招標結果出爐
海上風電進入規模開發,價格難以反映真實成本
新聞事件 10月8日,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四個項目招標,總裝機容量為1000MW,全部位于江蘇,共包括濱海、射陽、東臺和大豐四個風電項目。中標以上項目的風電場運營商都是央企子公司,分別歸屬大唐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和國電集團。而為四個風電項目提供風機的整機廠商也圈定,華銳風電拿下濱海300MW、射陽300MW兩個項目,金風科技獲得大豐200MW項目,上海電氣則獲得東臺200MW項目。
本次海上風電項目,濱海、射陽、東臺、大豐四個項目的中標電價分別為0.7370元/千瓦時、0.7047元/千瓦時、0.6235元/千瓦時、0.6396元/千瓦時,和陸上最高風電標桿電價0.61元相近。
此前,國家能源局已向遼寧、河北、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1省份有關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
點評 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完成,標志著海上風電進入規模開發階段,未來海上風電將成風電新的發展亮點。這次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是我國首次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表明海上風電項目由示范工程進入商業化推廣階段。
目前四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中標電價較低,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成本,預計后續將有更多特許權項目以最終確定海上風電標桿電價。雖然這次招標最低報價都沒有中標,在評標中價格因素約占50%比重,但0.62-0.74元/千瓦時的電價可能還偏低。海上風電安裝維護成本高,導致風電場運營企業項目盈利能力弱,預計未來將需要更多特許權項目以最終確定海上風電的標桿電價。
5、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5兆瓦風電機組出產
風機大型化趨勢明顯,制造商上演軍備競賽
新聞事件 10月12日,國內最大的風電機組制造企業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由其自主研發、并擁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出產,這是我國首臺5兆瓦風電機組。與此同時,6兆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進展順利,將于明年上半年出產。
據了解,華銳風電的5兆瓦系列風電機組包括陸地、海上、潮間帶系列機型,是技術領先、全球主流的電網友好型風電機組,具有單機功率大、單位面積裝機容量大、風能利用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等優點。單臺5兆瓦風機,每年發電可達1000萬度。
點評 2006年前,千瓦級風機在我國占主流地位,那時國內還沒有一臺兆瓦級風機,海外市場上卻開始流行兆瓦級產品,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錢學森曾設想,21世紀中國的部分能源需要幾百萬臺千瓦級風機提供,現實超出了科學家們的預想。
為了吃干榨凈千瓦級風機利潤,國內眾多制造商故意推后了開發兆瓦級產品的時間表。華銳風電異軍突起,于2006年率先出產兆瓦級,拉開了風機大型化競賽的序幕,1.5兆瓦、2兆瓦、3兆瓦、5兆瓦出產的間隔由此而變得越來越短。
大型風機具有效率高、經濟效益好、技術先進的優點,體現了風機發展趨勢,但它不是對小功率風機的簡單疊加,關鍵技術、零部件供應鏈等對制造商都是嚴峻考驗,況且也不是任何風資源狀況都適于大功率風機。因此,在這場大型化的競賽中,企業應把握好度。
6、新能源上榜戰略性新興產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