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廠商云集,國內外整機制造商都紛紛亮出底牌,推出新機型,但是,當我國本土企業推出的機型單機裝機容量節節高升的同時,國外整機制造商卻一直力推小容量的風電機組。這就如同前幾天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結果顯示,沒有一家外企進入中國的海上風電領域。
“很多本土企業,比如華銳和金風,招投標時都是一個團隊去競標,我們就兩個人看看行情。”某外企銷售代表說,本土企業是沖著中標去的,而外企多是本著看看形勢的態度去觀摩。
對此,陶剛透露之所以沒有外企進入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是因為當初做海上項目時,國外廠商提出五年內不能給業主提供任何數據,這些無法讓業主們接受,讓中標業主感覺自己像局外人。
于是,中國國產整機制造商看中了這個市場,大兆瓦機型逐步被推出。華銳也在推出5兆瓦風電機組的同時,提出6兆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也進展順利,將于明年上半年下線。單臺5兆瓦風電機組,每年發電可達1000萬度電,相當于每年節約煤炭約4000噸標準煤,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8000噸。低碳的理念與將來國家承擔的巨大減排任務也成為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們迅速占領海上市場的動因之一。
外企用技術曲線進入
10月12日,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宣布在中國成立技術研發中心,并提出研究人員與世界接軌,據其中國區總裁唐瑪勒先生介紹,現在全球已經有2000多名研發人員,僅僅一兩年以后,中國技術研發中心人員規模就會占到全球研發隊伍的10%,并將會成為維斯塔斯在全球最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
這是自去年在天津成立制造基地后,維斯塔斯的又一舉措,他們認為全球最好的市場在中國,而中國現在不缺錢,缺的是技術轉移,要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這樣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應該說,維斯塔斯是在中國境內最活躍的國外制造商之一,動作頻頻,在上海設立了全球采購中心辦事處,幫助中國培養和發展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配件供應商,在呼和浩特建立工廠,在徐州建立了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鑄造廠,在天津建立了其全球最大規模的一體化風機生產基地,等等。此番維斯塔斯中國技術研發中心的落成,標志著其在中國市場建成了完整的價值鏈,包括從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
然而,有著很高的市場占有率的維斯塔斯也沒有進入中國的海上風電市場。而且其在中國推出的風機,當前從未有超過3兆瓦的。但是,維斯塔斯也沒有否認要進入海上風電領域,“從千瓦級的風力平臺,一直到很快將要發布的用于海上風場6兆瓦風機,我們的產品范圍是非常的寬廣。從風機塔的高度以及轉子、漿葉的大小來說,我們的產品有300多變種,而且適合于各種風速以及陸上風場和海上風場的需求,能夠帶來最低的度電成本。”維斯塔斯技術研發業務單元總裁芬恩馬德森說,這就意味著風電場在開發和建設的時候必須因地制宜,即維斯塔斯在中國開發建設的風電場必須滿足中國當地的需求。
不僅僅是維斯塔斯,世界排名前五的德國風機制造商恩德,進入中國已經十五年了,而其10月14日推出的N系列風機也僅僅是單機1.5兆瓦。其中國銷售總監倪俊仁博士宣稱:“在中國,1.5兆瓦是主流機型,而非大機型,1.5兆瓦的風機至少還有三到五年的主導地位。”
從2003年就開始涉足海上風電的恩德面對中國的海上風電市場依舊無動于衷,恩德中國首席執行官簡斯奧爾森先生表示:“近幾年不會進入中國海上風電市場,最早也要到2015年,如果推出將會是6兆瓦的風機。”
可以看出,國外風機制造商并沒有打算近兩年進入中國海上風電項目,簡斯奧爾森稱,這次海上招標的價格遠遠低于他們的心理價位,因為作為一家外企,吊裝 、物流等投入要多于本土企業,拼價格是不現實的。所以,必須要在其他方面彌補不足,想來想去也只有技術,故而,本次恩德N系列的改進主要側重點就是作為風機大腦的控制系統的更新。
“中國本土企業市場占有率是86%,而最為主要的七家國外制造商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只有14%,這在全球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尋常的。所以,要想占據中國市場,就必須知道中國需要什么,最終還是技術。”倪俊仁總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