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公司商務部經理宋育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示,歐洲國家對新能源的優惠和補貼政策比中國要多得多。
“國內企業選擇走出去,主要是因為國外的優惠政策比較好。”宋育紅說,但企業采購什么樣的設備,都是從性價比方面出發,國外制造業與國內制造業差距較大,國內風資源可以利用1800小時,但國外都在2000小時以上,因此中國需要更長葉片的風機,風輪直徑要加大。
“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國內風機設備商反應很快,現在已經有87米的葉片了,而國外設備商同樣獲得信息,這四五年里卻沒有任何動靜,只有德國一家設備做到了82米,但后來一直沒有投過標。”宋育紅說。
宋育紅進一步示,評標的時候,企業都是計算每度電的成本,綜合技術痕格、服務等多重因素。“風場也有進口的設備,但售后服務反應很慢,與國內設備商對比有一定差距。”宋育紅最后示。
現在最讓企業擔心的就是,美國301調查是否會帶來聯動效應,如引起歐洲國家的樣本參照。如果這樣,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將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貿易摩擦。
不過,包括李俊峰在內的多位專家認為,這次調查給中國的政府部門一次學習和借鑒,比如對風機的70%國產化率要求已經廢止了,但是發出的文件比較滯后,就引起了誤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示,過去中國的政府部門缺少國際貿易的管理經驗,例如什么文件該作廢,或者終止,一定要及時公示,“未來管理方面需要更加規范。”石定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