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頗的邏輯:無視中國新能源產業對全球新能源發展的貢獻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國外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全球設備供應鏈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秦海巖說。
以風電為例,風電機組是一種集成的大型機電設備,包含了數量眾多的零部件,有一大部分附加值高的關鍵零部件中國企業無法生產或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2009年,中國風電設備供應鏈零部件環節市場規模達到828億元人民幣,其中仍需依賴使用外資企業零部件部分的價值就達172億元,占整個市場規模的21%。其中包括很多美國企業,如鐵姆肯、美國超導、愛默生、穆格等。
“但是,報告無視中國新能源產業對全球新能源發展的貢獻,卻認為外國新能源企業相對于中國企業的競爭劣勢是中國莫須有的歧視政策造成的。”秦海巖指出。
秦海巖說,在歷次風電特許權項目開發權招標和機組招標項目中,外國制造商多以不同形式有所參與,并獲得了一些項目的中標資格。中國從未有對外國新能源企業的歧視政策。
近幾年,隨著中國風電機組制造技術的發展,中國本土企業迅速崛起,國外供應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地位逐漸發生深刻變化。“相比中國風電設備供應商,國外企業在價格、產品質量、售后服務、投標策略上存在明顯劣勢。”從事新能源工作的陶剛說。“永遠以賣方市場的姿態和暴利的心理去投標,外國風電設備供應商當然不能中標。”
以2009年內蒙古/河北百萬千瓦風電基地機組設備招標為例,國外風電機組的單位千瓦造價基本都在6800元至7600元左右,而國內風電機組的單位千瓦造價約為5300元至5500元。
針對報告頗為不解的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價格優勢,陶剛指出,大規模生產、人力成本、技術升級是中國新能源產品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市場化和商業化運作降低新能源產品的成本,是中國對世界新能源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