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走向世界的一年。”在日前召開的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做此判斷。
在“潛在過剩”的陰影籠罩下,“為未來的產能尋找出路”,成了業內被提及最多的話題,而相關的設備制造企業,也紛紛將目光瞄向了國外。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國內風電巨頭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揮起了進軍海外的大旗。“五年內進入全球風能行業前五名”,金風科技的目標下,是我國風電制造行業國際化的勃勃雄心。
“過剩”真偽
連續幾年翻番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讓我國一躍而至世界風電大國之列。截至去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2萬兆瓦,位居世界第四。而支撐其快速發展的,正是我國日漸崛起的風電裝備制造行業。
以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為例。在其目前18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中,有90%是國產化設備,利用率為98.65%。“國產設備質量基本可靠,可以支撐行業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這是華能新能源總經理趙世明的評價。
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以及國家對風電設備國產化和規范化發展的支持,通過技術引進、聯合研制或自主研發,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能力大幅提高。目前,關鍵零部件本土化生產能力已達到80%以上,兆瓦級風電機組也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而風電設備,也從過去的主要依靠進口,到2007年內資企業的新增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外資,2008年我國內資的累計裝機容量也達到75%以上。
相應的,國內整機制造商也在短短幾年時間,由最初金風科技一家的孤軍奮戰,飆升至目前的80多家群雄爭霸。在充分展示了新能源產業朝氣蓬勃的同時,這也成為該行業被多方詬病為“瘋狂”、“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接連下文,將風電制造產業列入了水泥、鋼材等六大產能過剩的領域之一。
但對于被貼上的“過剩”標簽,該領域并不完全認可。相關企業,以及行業協會,都在不同場合予以澄清:在目前的80多家本土企業中,真正具有批量生產能力即年產100臺以上的不超過10家,而年產超過1000萬千瓦產能的只有3家,其他的或者樣機剛剛下線,或者是在準備,“能不能做起來都不一定。”
“現在裝備供給還沒有達到充分飽和的程度,”趙世明表示,目前華能新能源也只能在一線的3、4家供應商中做選擇,好的產品技術依舊供不應求,“就在9、10月份,我還要給他們打電話———設備到不了,著急啊,我要請供應商吃飯。”
盡管提法尚存爭議,但潛在產能存在過剩傾向卻是不爭的事實。施鵬飛算了一筆賬:由于國內面臨電網制約,今后十年國內風場的建設速度可能會維持在年裝機1000萬~1500萬千瓦之間,而前3家企業就可能占到9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如果80家企業的產能釋放,其制造能力也至少是4000萬千瓦。
隨著市場增速減慢,“這么多產能國內肯定消化不了,我國的制造商必須要走向國外。”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賀德馨對記者表示。
“走出去”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