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題詞后,李俊峰所出現的每一個公共場合都會被一堆提問者包圍。
風電、太陽能產業是否過剩?能源規劃與現實之間的不對接如何解決?風電上網難痼疾是否是個真問題?新興能源產業大盤子究竟如何劃定?其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如何厘定?光伏上網電價補貼定價政策怎樣做到“拿捏”到位?
新能源領域,從宏觀產業政策,到微觀技術發展評價,都有李俊峰的判斷。其觀點的基本主線是,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無論是在產能過剩,還是節能減排方法上。
作為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和能源環境理論研究的學者,李俊峰先后組織并主持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國家中長期可再生能源規劃》的起草,參與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的研究和起草,完成了中國第一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組織與實施。
2015年非化石能源應達到12%-13%
《21世紀》: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看,新興能源產業5萬億的發展規劃中,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15%,分配比例是,水電占到9%-10%,核電占2%-3%,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2%。這是否意味著可再生能源獲得的規劃盤子,沒有之前業內預想的大?
李俊峰:目前報道的數據還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因為新興能源產業規劃需要在國家能源委員會討論,上報國務院才能發布。5萬億的盤子也只是個大約數據。其實,5萬億對中國這么一個大國來說,不是一個天文數字,平均到每年才5000億。
目前,新能源的投資規模已經很。如風能太陽能2009年的投資規模就超過了2000億,水電也在1500億,再加上核電、清潔煤等已接近5000億。2020年要實現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超過15%,估計“十二五”新能源的年均投資不會少5000億。
《21世紀》:統計顯示,雖然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總量絕對規模保持逐年上升,但是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卻開始呈現下降趨勢。200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7.9%,而2009年則只占7.8%。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2010年這一比例有望提高嗎?
李俊峰:這是統計口徑問題,2008年按照我們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估算,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5%。2009年是9%左右。這一數據的計算口徑是,包括水電在內的所有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太陽能熱水器、農村沼氣等非發電的可再生能源。
而輿論所稱的200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7.9%,2009年則只占7.8%,只是計算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由于2009年是一個相對的枯水年,降雨少,水電發電量不足,造成了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下降。
《21世紀》:根據之前國家能源局透露的消息,非化石能源在2015年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例將有望達到11%左右。
李俊峰:按照我們的分析,這樣的安排肯定會出問題,很難保證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指標的完成。
因為總能源消費的基數會越來越大,非化石能源比例提高也會越來越難。如果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15%的目標,“十二五”至少要達到12%以上,最好是13%。這樣“十三五”的壓力才能小一些。
如2015年非石化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例是11%,那么2020年15%的任務是絕對無法完成的。因為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每年增長比例需達到0.8%,這是高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