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面對日漸升溫的“風電熱”,許多人都盼望風電開發快上規模,快見效益,風機變成“搖錢樹”。但實踐中張北縣政府領導班子認識到:項目核準、電網滯后等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今后必然制約風電開發進程,立足縣情張北縣確立了“產業化布局、立體式開發、示范性引領、全方位推進”的新能源發展思路。
產業鏈布局
就風電開發而言,目前,張北已建成總裝機635臺、總容量近72萬千瓦風電場,并網發電規模居河北首位,是北京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風電場。截至2009年年底,張北已與中節能、大唐、華能、中電投、國電龍源等國內10多家大型企業簽訂風電開發協議達500萬千瓦。
壩上地區新能源開發雖然飛速發展,但普遍的問題是結構單一,產業鏈不完善。
“要想做大‘風電蛋糕’,做強風電產業,就是要緊緊依托風電開發,全力引進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完善風電產業鏈條。”這是張北縣政府上下工作人員在心中勾勒的藍圖。
目前,在張北縣域內,已形成一個集風電開發(裝機近70萬千瓦)——設備制造(年產50萬千瓦的運達張北風機組裝廠、河北安塔風電公司的塔筒、葉片廠)——運營維護(中節能張北運維公司)——運輸安裝(張北風運物流大件有限公司)——風電觀光旅游(風電主題公園)為一體的風電產業鏈條,在全省尚屬首例,甚至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立體式開發
張北縣對風能、太陽能等資源的利用做細了文章。據了解,在充分利用好50—150米風能資源的同時,為有效提高風資源利用率,張北提前謀劃低空(30米以下)低速風力發電項目。2010年將啟動低速風利用項目,建設高效、平穩的風力發電系統。此外,2010年底,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10萬千瓦)將由國網新源公司在張北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發電為4.8萬千瓦)。
張北不僅延伸風電產業鏈條,而且啟動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利用工程,形成風光一體,高低結合,優勢互補的產業化格局,實現對可再生資源的立體開發為我國新能源的綜合利用開創新的途徑。
示范性引領
風能受季節、時間等因素影響較大,無法穩定提供電能,極易造成電網波動。壩上地區有著冬春日照短風力大、夏秋日照充足風力弱、白天日照強風速小、夜晚無日照風速大等氣候特點,風能與太陽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極強的互補性。風光儲能綜合項目通過風光同時發電,并結合化學儲能進行可以使單位時間發電量控制在一個較為穩定的區間內,減少對電網的影響,從而為風電最終實現遠距離輸送提供有益借鑒。
2009年4月29日,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電網公司召開了國家“金太陽工程”協調會,國家風光儲示范項目正式啟動,開發規模為50--100萬千瓦風電、1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11萬千瓦化學儲能,總投資約200億元。2009年6月12日國家風光儲項目正式落戶張北,該項目是國家“金太陽工程”的亮點,以其“先進性、靈活性、示范性”為特點,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將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進行示范引領,規范發展,集中展示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成果,引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高質量開發。
全方位推進
全方位推進就是對簽約風電項目逐個分析,查找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強力推動開發進程,同時,進一步完善風電產業鏈條。張北縣認為,依托本地區的交通優勢,風電觀光旅游前景廣闊。
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約1000萬元、高19米、直徑22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的風電觀景塔工程,將通過多媒體展示及圖文并茂的形式成為使游客了解世界、中國及張北風電的窗口,并領略風能、風電等科普知識,感知節能環保項目的魅力,充分展示張北風電發展的美好前景。將成為張北對外交流的平臺。當游客上到頂層時,環顧四周,數百萬千瓦的風電場盡收眼底,白云藍天,碧草如茵,風車林立,槳葉勁舞,氣勢恢宏,魅力獨特,堪稱風電觀光勝地。這座風電塔,集展示、接待、觀光等功能為一體,建成以來,共接待領導、游客上萬人,風電觀光旅游成為最具特色的張北名片。
仍需克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