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眾企業躋身跨國企業之列的心情熱切,但現階段要攻下國際市場也不是容易之事。" 目前,國內風電企業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比較便宜,但是這樣的優勢正在被弱化。"姜謙表示,國外企業單位千瓦報價比國內企業高20%至30%已經是一兩年前的數據,"最近我們跟外企接觸得知,國內市場上1.5 兆瓦的主流風機,外企的報價在780 萬元左右,而國內的報價也要700 萬元左右。"而GE、Vestas 等外企近期也有價格下調的表現,所以未來競爭會越發激烈。國內企業的優勢在被弱化,但在克服自身弱點上卻不見明顯進展。
不同于其他產品,風電設備需要2 年至3 年的安全運行紀錄作為市場的培育期,考慮到中國廠商在國際上最受詬病的就是機組的質量問題,所以即使" 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占據一席之地。此外,業內人士也擔心技術上的薄弱,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攔路虎"。" 不少企業依靠購買國外的圖紙、關鍵的零部件進行組裝,只要有錢就做,根本談不上研發或者是完整的技術體系。"姜謙介紹,實際上,為促使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投入,中國風電行業相關準入標準要求,企業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但姜謙表示,中國企業可能根本沒有這部分投入,或者比例極小。但是國外企業的研發投入非常大,有時候會達到8%至10%。"國內企業用的都是國外的技術。"一位來自國外風機制造企業的人士透露," 相比于見效較慢的自主創新,國內企業更青睞于技術合作。"據了解,技術合作雖然不是完全的自主產權,但是比單純買圖紙和許可證,還是大大地前進了一步。(房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