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亞洲風能大會”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遲永寧透露,《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以下簡稱《并網標準》)的修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在征求各方意見,經過專家委員會討論后,這一標準將從指導性文件升級為國家推薦性標準出臺,預計明年年初就將執行。
遲永寧是這一《并網標準》修訂工作的主要參與者。遲永寧透露,從電網安全的角度出發,修訂后的《并網標準》對于風電并網的技術標準有了明顯提高,而標準的提高則一直備受爭議。
在楊華看來,這實際上是以提高技術門檻的方式來限制風電上網,“門檻太高不僅不能促進風電發展,反而會影響風電發展的速度。”楊華說,他了解到的大部分風電企業來說都是很抵觸的。
標準尚未出臺,就激起了風電企業如此強烈的反應。風電并網癥結難解,中國風電發展將去向何處?
需要什么樣的標準?
風電并網技術標準的修訂和制定工作其實早已開始,但由于涉及到電網、電力企業以及風機制造企業多方利益,爭議一路隨行。
2005年,我國首個風電場并網指導技術文件《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規定》制定出臺。主要依據當時國內小規模、分散式風電發展狀況,適當降低了對風電的要求,立足于扶持風電發展。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制定了《國家電網公司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修訂版)》企業標準,不過,這一企業標準在推行應用中,明顯偏向于電網企業的要求,受到電力企業的詬病。
據遲永寧介紹,在2009年,對《并網標準》的修訂工作就已經開始。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牽頭起草,龍源電力集團公司、南方電網技術中心以及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共同參與。“在征求意見稿中,從確保電網安全的角度出發,對風電場有功功率以及控制要求、無功功率容量范圍及電壓控制要求、低電壓穿越能力要求和風電場接入電網檢測幾個方面進行了修訂。”
相關的風電發展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缺失的問題已經顯現。“酒泉風電基地2010年年底裝機容量達到516萬千瓦,約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22%、約占河西電網總裝機容量的57%,酒泉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超大規模、高度集中、超遠距離輸送的開發模式,國內外現有技術規定根本無法適應如此大規模風電基地的需要。”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說。
“技術標準本身應該是有利于促進電網與風電的協調發展的。”汪寧渤建議,在兼顧中國風電設備制造能力的基礎上,應當適當超前提出相對較高的技術標準,以適應中國風電超常規高速發展的需要,避免頻繁修訂技術標準。
然而,在楊華看來,如果是本著促進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原則出發,一味地提高并網技術門檻會影響甚至限制風電的發展。“風電的發展依賴于電網的分配,現在的情況是電網方面沒有做好準備,應該從電網調度上來做出調整配合,而不是以電網的安全來作為借口,提高門檻限制風電上網。”
遲永寧表示,《并網標準》提出技術要求對于電力系統來說是必須的,對于機組廠商來說,這種技術門檻的提高肯定會促進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現在還處在征求意見階段,如果電力企業以及風機廠商認為這些要求太嚴格,也可以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