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設計和制作是充分考慮各種環境因素的,對于防止風沙對葉片的磨損,已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解決,風沙磨損對風電機組并不是什么問題。“長期處于戶外的風電機組一般都有防止風沙危害的設計,高大的風力發電機組無論是在安裝還是在拆卸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施工和更換零部件的難度大,所以在機械制作的精度、材料的硬度等方面都要求十分高,使其耐磨度較高,從而減少風沙對機組的損耗。此外,高密封性可以有效防止風沙的侵入,避免沙粒對機械的磨損,而高質量的潤滑油則可以長期不蒸發、不干燥,從而保證葉片等部件的正常運轉。”王教授樂觀地說,“以目前機械制造工業領域的發展程度,我們還是可以克服酒泉風電機組受風沙磨損的問題的。”
目前,中國國電龍源集團、大唐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中廣核集團等在內的20多家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已經入駐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在這里展開產業布局,投資已達53億,就地生產、安裝。酒泉風電生產鏈條正在形成中。
輸送問題還沒有解決?
風電的不穩定性給平穩供應帶來難題,時斷時續的供應也會縮短線路的壽命。
制約酒泉風電發展的瓶頸問題—輸送問題還沒有解決。
去年10月份,330千伏輸送線路通了。電從110千伏線路輸送到不遠處的330千伏電路,苗副總經理認為他們的問題因此解決了不少。
“我們風電輸送受限30%。”中電國際的張亮以此來證實有貨發不出去的窘境。目前他們的財務狀況平衡,限電影響了他們的盈利。
甘肅河西電網目前串聯著7座變電所,輸電線路全長約1000公里,是國內輸電距離最長、串聯變電所最多的330千伏電網。整個西電東送的能力僅為70萬千瓦,無法滿足現有風電的送出需要。風電多年來遭遇“限發令”,不得不時停時發。
“到了一個爭奪750千伏線路的時候。”苗副總經理笑著說。
750千伏線路成了酒泉風電的當務之急。苗副總經理說,他們在積極準備,爭奪750千伏的配額—因為即使750千伏線路建成后,也不能完全滿足酒泉千萬千瓦的發電量,還會有一定程度的限電。
按照預計,今年10月份750千伏線路就將投入使用,但同時,有很多新投產的風電機組會進入爭奪750千伏輸送配額的行列。750千伏電網西電東送能力僅為180萬千瓦,仍然無法滿足2010年計劃生產的516萬千瓦風電送出需要。
對于密集開發的酒泉風電,眾多專家開始擔憂困擾發展的“瓶頸”問題,如電量如何送出,調峰怎樣解決,大量風電如何進入消費市場,等等。
由于酒泉每年3-5月、9-12月的風最適于發電,而7-9月的風力并不是特別適合發電,調峰問題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風電的不穩定性給平穩供應帶來難題,時斷時續的供應也會縮短線路的壽命,所以750千伏線路建成后,輸送“最好不要停”。
甘肅電力公司有關專家表示,目前甘肅電網能夠承擔風電調峰的發電能力約150萬千瓦,不能滿足未來風電所需要調峰能力的要求。如果要實現河西2000萬千瓦風電全部外送,那么就必須配套再建2000萬千瓦相同規模的水電或火電。
張亮說,要達到這個目的,火電或水電和風電的比例以2∶1最為理想,并且也要修在酒泉或附近最好。當適合風力發電時,減少火電的供電量。
據本報記者了解,酒泉地區有水電,密布在酒泉市的內陸河上,但是規模都很小。最近瓜州縣也規劃了一個200萬千瓦的水電項目,報到了甘肅省發改委。而對于新的配套火電,瓜州縣發改委楊副主任介紹,他們已經將發展火電的項目報了上去,但是至今沒有批下來,很難。
“我們只發展風電,而不參與火電項目建設。”苗副總經理說他們公司認為風電本身是能夠產生利潤的,并不想發展火電。
和未來龐大的風電相比,甘肅河西現有的水電、火電用來調峰是杯水車薪,調峰問題至今還是難題。
酒泉風電基地的建設對當地同樣也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
風電基地的施工建設過程會對戈壁灘的原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中心的徐敏解釋道,戈壁灘上的沙粒會在基地施工時松散,造成起沙現象,而下面一層的松軟土壤則會在雨天時形成一定的水土流失,這都是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一個破壞。
“針對這種情況,在施工時一般都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先將這些容易出問題的沙土挖出,集中堆放在固定的位置,待到填埋等施工結束,再進行恢復,挖出的沙土填回原處并壓實。”陳敏表示,這種方法也得視現場情況而定,挖掘范圍是有嚴格控制的,此外,還會對土地采取硬化措施以避免起沙現象,因為戈壁灘的土壤條件不允許,所以,在綠化方面并沒有好的措施。
酒泉風電基地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的處理。施工工人的生活垃圾將定點收集,然后統一送至周邊的垃圾處理廠。然而污水處理似乎就沒那么容易,雖已建有化糞池,但是受當地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污水處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還需不斷完善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