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政策的推動,今年將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元年,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國內海上風電已經全面啟動。
全球風電巨頭維斯塔斯的經驗表明,要確保風電廠良好運行,需要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要有成熟的技術,另外就是要有項目開發方面的經驗。而這兩項恰恰是中國的短板。
觀察者指出,大多數中國兆瓦級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企業還處于研發或原型設計階段。同樣,許多本地零部件制造商與服務提供商也不能完全滿足該行業的需求。同時,中國的風電場開發商在海上風電場領域也缺乏實際知識或經驗。
“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運行環境更復雜,技術要求更高,施工難度更大。”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姜謙指出,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與中國等國家集中開發陸上風電不同,德國、美國等已經把海上風電作為未來開發的重點。這一方面當然與這些國家可待開發的陸上風電資源相對較少有關,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德國、美國等風電強國依靠逐步積累的經驗,已經有能力開發技術難度更高的海上風電項目。
歷經十年發展,世界海上風電技術日趨成熟,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歐洲風能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歐洲海上風力產業營業額約為15億歐元,預計2010年將增加一倍。有評論稱,在我國,盡管近年來國內的風電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但海上風電領域仍可以用“啞啞學步”來形容。
“海上風電設備所需防腐蝕技術更為復雜、要求更高,發電機系統可靠性要求更高、單機容量要更大等”,均是業內人士所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