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能源一直是經濟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關于風電在我國的發展,討論尤為熱烈。最近五年,我國風電的裝機總容量從126萬千瓦,增長到了2600萬千瓦,總量增長超過了20倍。有人說風電項目上得太多了,但也有人說,中國的風電發展還遠遠沒有形成規模。究竟風電是發展多了,還是少了呢?在一片議論聲中,我們注意到,一個千萬千瓦級的超大型風電基地正在甘肅酒泉建設。我們的記者也來到了酒泉。
這是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一個片段,講的是一則最流傳的民間故事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年輕的驃騎大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擊敗匈奴,漢武帝賜御酒一壇,犒賞前方的有功將士,由于酒少人多,霍去病將其倒在泉中,與眾共飲,故此酒泉而得名。
酒泉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依祁連山(16.25,0.00,0.00%),北連馬鬃山,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兩個江蘇省大,其中40%的面積為戈壁荒漠,由于酒泉的特殊地理位置, 酒泉成為了東西風的天然通風道。
酒泉戈壁灘上的風醞釀形成于冰島洋面,掠過莫斯科上空,途徑西伯利亞,最終在蒙古高原迅速制冷加壓,沿著蒙古高原一路呼嘯而來,達到甘肅酒泉。酒泉狹長的戈壁通道進口是酒泉的玉門市,被稱為世界風口,年平均風速達到每秒7.9米;大風再一路向西吹到酒泉瓜州縣,被稱為世界風庫,年平均風速達每秒8.3米,相當于一年365天,每天都吹著四五級大風。
酒泉瓜州居民說:“我是1967年來瓜州的,那個時候,哎呀,三日兩頭的就是刮那個黑風,太陽遮住……”
還有的說:“俗話說安西(瓜州)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而且說這個東風和西風叫兩個清潔工,不是東風清潔工掃,就是西風清潔工掃,反正安西大街上的臟東西就是風刮跑了。”
大風給酒泉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酒泉市瓜州縣一位叫倪秀峰的小伙子告訴記者,他的記憶中,所有的回憶都和風有關,就連他珍藏的幾枚古錢幣,都是當年刮大風的時候和小伙伴一起揀的。“刮風的時候就是說那個沙子,讓人眼睛都睜不開,我們好多小伙伴從小就說是,那眼睛就說是得那種沙眼吧。”
家鄉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倪秀峰從小就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離開這個惱人的地方,大學畢業后,他去了深圳工作,但是后來他又放棄了深圳,回到那個在夢里都被刮醒的地方,如今,酒泉的風電發展,使他在一家風機制造場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就是,現在感覺家鄉那么多的風能發電機所,來把這個風資源能夠利用起來。”
甘肅省酒泉市市委書記李建華說:“從我們酒泉的風力資源來看的話,總儲量是1億5千萬千瓦,已經探明馬上就可以開發的是4000萬千瓦,而在這4000萬千瓦集中在1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以內,這1萬平方公里土地平坦,基本上是戈壁荒漠,沒有1戶拆遷戶,不占1畝耕地。這個地方的風資源可以說是沒有破壞性風速,而且不像南方還會有什么霜降啊,冰凍雨雪天氣啊,這些都沒有,同時也沒有酸雨這樣的腐蝕性的氣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先生作為首任國家能源局局長曾對全國風資源集中地區做過多次調研。他在接受本欄目的采訪時說,河西走廊是他去過最多的地區之一。“因為這條路我也走過很多趟,確實我在沿途看到呢,過去就是荒漠很嚴重,應該說農業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你去翻過去的古詩,唐詩,好多講到這段的時候都是凄凄慘慘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啊,勸君更進一杯酒啦,都是這樣的。為什么?那個地方太荒涼,但是風,飛砂走石。我想這個地方要發展起來,怎么把這個本來不是對農業很有利的這么一種東西,變成一個人類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