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可謂是海上風電元年,在海上風場劃定之后,圈海熱潮是難免的。”Frost&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分析師曹寅認為,特許權招標后的中國海上風電將進入快速實質增長階段,為了在未來的“海風”競爭中不被淘汰,各大電力集團和其他投資者,必須從現在開始就盡可能地搶占風場。
私下協議多于公開
“是一項法律的通過,導致了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風電行業井噴式的爆發。”顧為東表示。他所指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該法于2005年2月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
《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電網企業應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顧為東認為,上述條款直接刺激了企業上馬風電的熱情。
2005年開始,風電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跑馬圈風”,各大電力巨頭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巨額海上風電的戰略協議。
有媒體披露,國華能源與東臺市政府簽署了一項開建400萬千瓦的特大海上風電項目的協議,協議計劃總投資達900億元。
“五大電力集團的圈海協議都不會少于1000億元。”一位中國風能協會的專家表示,中國現在的海上風電基本上都是央企所得,“央企最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一上馬就是200萬千瓦甚至更大的風電場項目。”
“這些都只是意向性協議,最終能否獲準建設還是國家發改委說了算。”國電龍源一位內部人士表示,但他同時坦承,國電龍源和地方政府也簽署了大量關于海上風電的框架協議,目前該公司的海上風電基地遍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市。“協議金總額在1000~1500億元左右。”
而在蘇北沿海等海上風電集中的區域,電力巨頭們的投資額度也大得驚人。
“(大豐市早期的)協議簽了七八家,每家都是上百億元的投資額,總的投資額度超過1000億元。”康紅說,早期的海上風電管理相比較混亂,在電力巨頭巨額投資的誘惑下,縣、市兩級政府紛紛開門招商。
“(具體)簽了多少協議?這很難說,反正很多。”南通市發改委交通能源處處長施宏杰表示,南通市的協議還可以統計,具體縣市的協議就不太好統計了。
“不少協議是私下簽署的,這部分協議比公開的協議多。”江蘇省發改委一位人士表示。
“(新能源司)沒有嚴格的統計,但可以肯定,協議的標的額遠遠超過海上風電的規劃總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東部沿海,近海樹立的測風塔上百座,其中很多只是擺設,目的只有一個,“先畫個圈占著。”
“(央企)大家誰都不差錢,只要能拿下項目,搶占先機,價格并不需要過多的考慮。”國華能源一位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