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紅線攔路
●2.5兆瓦機組生產能力●50萬千瓦裝機業績●5年以上大型機電從業經驗
作為佛山第一個從傳統制造業轉身投入風力發電領域的先行者,羅意自和他的東興風盈這3年來受到了太多的關注和贊譽。
然而,一場現實的考驗正擺在羅意自的面前,而這或許是東興風盈成立以來最難跨越的一道坎。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風電生產企業的多項門檻,其中最實質的包括三項: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機組的能力,并擁有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另外還必須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從業經驗。
對現在的東興風盈來說,這三項準入標準顯然都還無法達標,而如果最終頒布的標準不降低門檻,東興風盈就不得不面臨選擇:退出或者與其他企業聯合。
是死是生?羅意自等待回答。
產能過剩招致調整
近年來,新能源、新材料成為企業界熱點,這導致很多企業開始投入巨資進入風力發電產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風電設備生產廠家從2004年不足40家,到2009年已有80多家。不到5年的時間里增長了50%,風電裝備產能業超過2000萬千瓦,而未來每年裝機需求僅有1200至1500萬千瓦。
在此背景下,2009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風電設備制造業為過剩產業,并在10月份被列入10部委的六大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黑名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落實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有關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通知”跟著下發,隨后該行業更遭遇金融貸款限制。
根據國務院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對全國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廣泛聽取了行業協會以及各個生產企業和用戶的意見。隨后專家組完成了《準入標準》的編寫,并于今年3月25日在工信部網站上公布,再次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征求意見和建議的截止日期4月20日。
《準入標準》從生產企業的設立、工藝裝備與研發測試、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技術進步、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安全生產與勞動保障等方面對生產企業提出了要求,其中三項關鍵內容決定著企業的準入門檻: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風電機組生產企業進行改擴建應具備累計不少于50萬千瓦的裝機業績,新建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
3年產出7臺機組并向省外擴張
東興風盈母公司為東興制罐,由于塑料行業利潤有限以及能耗較高,該公司于2007年開始投資進入風力發電行業,并隨后成立廣東東興風盈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羅意自因此成為佛山首個進軍風力發電產業的民營企業家。
由于是進入風電設備制造的新軍,東興風盈在技術上與德國一家風電公司合作,再把國外的技術本地化,而其一些零部件也主要從周邊采購,然后在東興風盈完成組裝。之后,東興風盈還與丹麥風能設計有限公司合作,一起研發2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不過,目前東興風盈已經批量生產的機組主要為800千瓦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