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的風電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建起了幾座大的陸地風電場,在裝機容量上已位居世界第四位。
“雖然風電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風電產業在中國仍然是一個幼稚的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介紹說,目前風電占全國8億千瓦電力裝機的比重仍很低,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也不足0.5%。
風電發展規模令人矚目,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首先是裝機容量很大,但發電量還很低,有效發電時間短,不能形成對電力網的有效補充,也不能形成對電力網的穩定輸出;其次是風電機并網穩定性沒有保證,特別是風電機大規模并網,對電網的沖擊和損害是非常嚴重的,必然造成并網困難;還有故障率很高,維護成本大,風電機的安全性也沒有保證。這些問題已成為風電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歐美國家,風電采用的是分散入網的方式,這些國家風電場規模都相對較小。當風速和風向變化很大時,風電機不穩定,不能滿足并網條件,此時風電機可以隨時脫網;風電機穩定后,又可以隨時入網,并且歐洲幾個國家的電網是聯網的,電網很強,不會對電網造成太大沖擊。
而我國采用的是大規模并網的方式,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目前在 “三北”規劃了6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但這些地方又是電網相對薄弱的地區,因此我國風力發電面臨著電網不堪重負的問題。目前國家已開始規劃智能電網建設,但由于這些地區處于電網末端,容量調控能力較差,很難承受風電大容量變化的沖擊。
我國風電項目還面臨著重重技術困難,至今難以克服,這使得多數項目處于閑置狀態,譬如內蒙古卓資縣去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時,但由于電網送出系統的能力太差,電廠發出的電在當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近一半的風電機組閑置,只有2/3的風電能夠上網。
內蒙古發改委官員曾透露:“目前內蒙古風能資源的格局是:1/3已開發、1/3在開發、1/3被閑置。”1/3閑置,這也和全國其它省份的狀況接近。
投資企業信心十足
作為一個新型產業,在發展中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在所難免,很多企業對風電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前景表示信心十足。
中海油新能源玉門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鷹認為,風力發電符合 《新能源法》,符合社會發展潮流。他說,風力發電規劃有序推進,電源、電網都是同步規劃,總體效果要看750掛網之后。雖然早期我國是完全引進國外技術,近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廠家就有幾十家,目前有個別廠家生產的設備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屬于正常,但都在積極地進行改進,國產設備總體說還是不錯的。
史立山此前表示,作為新興產業,暴露出一些問題是正常的,關鍵是遇到問題要不斷去解決。
據預測,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很可能達到1.5億千瓦。按此測算,可帶動1.5萬億元的投資,每年產生的3000多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可節能1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2億多噸。
史立山指出,目前,風電產業發展面臨著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人才隊伍短缺等多方面的問題。同時,由于風電資源與電力市場逆向分布,現有電網輸送能力不足。此外,風力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特點,也給電力運行調度提出了挑戰。他認為,從長遠看,風電一定會更快發展,今后全球的風電市場很大。中國風電制造業已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放眼全球,產能過剩的問題可能就不會那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