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制約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劉峰說。例如,現在的電網基礎設施在電力的高效傳輸、運維管理、調峰等方面都難以適應風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
秦海巖證實了這種觀點,“電網接入已經成為影響風電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已實現電網接入的風電場,被限制發電的情況時有發生,部分風電場損失電量高達30%。業內專家預計,2009年有10%的風能發電量白白損失。另一方面,剛完成吊裝的風電場被迫延期并網。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位于河北尚義七甲山的10萬千瓦風電場,如今已經曬了一年多的太陽,其2008年就已吊裝完畢的60多臺風機,最早要到今年才能并入電網。
他認為,目前的技術完全能解決風電的并網問題,造成風電并網難不在于技術,更在于觀念和管理體制,在于經濟利益的調整。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一些搞傳統能源的企業、專家對可再生能源仍然存在著很大偏見。有些人認為風能只是‘小打小鬧’,‘錦上添花’,靠可再生能源解決不了問題,不把它當作未來的主流能源來看待,在這樣的認識和觀念下,怎么能徹底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并網問題呢?”
劉峰同時建議,強化價格優惠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提高新能源在我國總體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擴大新能源產業的市場份額。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的數字顯示:200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為9.9%。“風能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目前還只有千分之六的風能得到利用,發電量也只占百分之一。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秦海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