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的海上風電迅速發展持相同謹慎態度的還有“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衛東。結合不久前對歐洲風電研發和產業發展的考察,他提出,發展海上風電一定要循序漸進,切忌急于求成。
2009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的文章《江蘇省發展海上風電不能急于求成》中報道,江蘇省近海風電場規劃和示范項目前期工作已經開始,按計劃,到“十二五”期間,全省要建成海上風電80萬千瓦裝機。根據測算,江蘇近海海域風電可開發面積3600平方公里,技術可開發量約為1800萬千瓦,而且風功率密度比陸上大25%-30%,可安裝單機容量2000千瓦以上的風電機組。全省海上風電年發電量超出陸地30%-50%。文章強調指出,要將海上風能這種潛在資源變成現實財富,需要時間、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撐。如今正面臨兩大世界性難題:其一,全球還沒有研發出專用的海上風力發電機。其二,電網難以承受海上大規模風電場的巨大電能。正由于存在這兩大瓶頸,江蘇省發展海上風電不能急于求成。
事件三:海南建設大型浮海風力發電場的設想
2007年4月3日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鮑亦和在海南大學作《以海風代煤,以海風代油,發展經濟實惠的浮海風電場》報告時,提出“海南建設大型浮海風力發電場的設想”。他表示,海南擁有二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管轄權,海南風力資源豐富,初步預計海風發電容量達二十億萬度。
鮑院士說,中國海上的風能資源非常豐富,初步估計,如把中國沿海二百海里以內的海上風能資源變成綠色電能資源,可供全國現用電量十倍以上。他已正式向海南省政府提出發展浮海風電的建議,前期在海南周邊海域建設一座二萬千瓦的示范性浮海風電場,同時美國浮海風電公司擬在海南建立浮海風電研發和生產基地。
鮑亦和教授的設想一提出,便受到中國能源界,尤其研究海上風能領域的專家的關注。隔日,一位業內專家向搜狐科學表示,中國發展海上風力發電技術刻不容緩,但由于深海風電技術比近海還要復雜,尚處于研究階段,所以近期我國海上風力發電的主要目標是開發近海風能資源,而對于深海,宜先建設小規模的研究型深海風電場,然后再大型化可能比直接建大型工程的風險要小一些,鮑亦和的設想大膽,但海南建大型浮海風電場不實際。他表示,海上風電技術比陸上更為復雜。目前投入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場均為近海風電場。而深海風電技術比近海還要復雜,尚處于研究階段,目前還沒有見到示范工程。
事件四:上海市東海大橋1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
2006年11月22日至24日,上海市東海大橋10萬千瓦風電場投資業主的招標評標工作在上海舉行。國家計劃通過上海市東海大橋1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將掌握海上風能資源評估、海上風電場設計和施工技術,培養和鍛煉海上風電建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積累海上風電建設的經驗;同時,結合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對海上風電有關技術進行專題研究,逐步建立海上風電的技術標準體系,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機組設計和制造技術,為我國海上風電的規模化發展創造條件[4]。
我國“海上風電大躍進”持續數年,仍無法穿越設備核心研制技術薄弱這座冰山。因此,“發展海上風電技術刻不容緩”的觀點已經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同。
三、發展海上風電技術刻不容緩
——賀德馨對《商務周報》說,“目前遠遠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的條件。除資源普查外,海上風電機組和海上風電場建設工程中也有很多關鍵技術需要攻克。”他分析說,“按照科學的研制程序,一般海上風電機組樣機要先在陸上試運行后再到海上,而且從樣機運行到投入生產需要一年的時間。風電機組是高新技術。現在有的企業對這一點認識還不夠,認為技術可以用錢買得到,但是像任何高新技術一樣,風電的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