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配套能力方面,中國風電機組整機企業雖多,但是實現批量生產的并不多,產業化體系仍較薄弱,更談不上“過剩”。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內資整機企業58家,但是實現量產的不超過16家,產量超過100萬千瓦的僅有3家;和VESTAS、GE、GAMESA等巨頭動輒300萬千瓦的產量相比,內資企業還有很大差距;在關鍵技術的掌握方面差距更大。秦海巖認為,只有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沒必要害怕在一定時期內生產企業數量多。
他強調,所謂的“產能過剩”是不符合實際的。他表示,媒體或某些部門統計的產能是很多企業自己規劃的產能,能否實現有待商榷。中國號稱有80家企業在生產風機,但實際上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只有三家企業,小批量生產的不過五六家,能拿出樣機的企業不超過20家。不能因為所謂的“過剩”就限制競爭,在新興產業往往是后來者居上,因此,要慎重對待產能過剩問題,不能以此來限制整個產業,否則會對整個產業的發展造成誤導。
秦海巖表示,他很反對政府部門限制其他制造企業進入風電行業的意見,也反對一些領先的大企業督促政府以產業過剩為由限制行業發展的做法。
以市場力量促技術進步
世界風電市場大國無不成就了風電設備制造的世界級企業。丹麥有Vestas,西班牙有Gamesa,德國有ENERCON和NORDEX。秦海巖認為,中國要用好市場的力量,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技術進步,從風電市場大國向技術強國邁進。
他表示,要在盡快完成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實現針對性的二次創新,改變“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況,形成核心競爭力;還要主導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話語權;另外,要加強政策驅動和引導,繼續對已實現自主創新的企業給與資金獎勵,鼓勵開發商采購自主創新產品,通過市場引導自主創新,利用市場培育企業研發設計能力。
在風電發展的路線上,秦海巖認為,技術路線的不清晰會影響中國風電產業的技術進步。從部件到風況都研制出清晰的制作路線圖,而不是簡單的認為瓦數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