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為風電領域的“大佬”西門子也開始加緊在中國的布局。
“西門子風電的戰略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到2012年成為全球的前三強風電設備制造商之一,如果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當然要在中國市場拿到我們的市場份額,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市場具備一席之地,會增進我們在全球的一個領先地位。”西門子東北亞區首席執行官郝睿強博士對記者表示。
郝睿強介紹說,下一步西門子準備把挪威和丹麥的布局轉移到中國,在他看來,放開70%的限制,對這些實力強勁的外資廠商來說無疑是利好。
不過,國內某風電設備廠一副總對外資放開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風電機組要實踐就必須開發市場,要允許設備制造在市場的磨礪中成長。如果市場不給制造商實踐檢驗錯誤的機會,那么風電制造產業永遠也成長不起來。”這位副總對記者表示。
針對這種觀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認為,其關鍵點是犯錯誤的機會應是在多大的范圍內提供?有些廠商不管產品是否已經成熟,為盡快推銷自己的產品,一味埋怨其產品“無用武之地”,這類企業必須“戒驕戒躁”,否則難免被淘汰。
風電設備洗牌在即
事實上,風電設備產業出現的問題,已經不止一次被管理層提及。
今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提到,風電并不過剩,但是風電設備已經過剩。
“國際上的風力發電設備市場,知名的也就是六七家。比如維斯塔斯,一年生產風機2000多臺,按容量算的話,一年要生產580萬KW的風力發電設備,它是比較集中的。如果中國的風力發電設備市場那么分散,每個企業的產量那么低,我們怎么會有競爭力呢?”張國寶對記者說。
“現在風電投資過熱,全國各地都上風電廠,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2008年世界風機10強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8%,而我們國家只有一家進入10強。我們國家有80個風電企業確實太多了,如果不管,再過一年半年沒準就是800個。”李冶說。
李冶認為,我們的核心技術沒有,創新能力不足。
所以對風電設備,從這個領域我們就不能妄自尊大,說中國已經是風電大國,不是風電強國。
“一旦放開70%這個限制,這些國際上的風電巨頭會蜂擁而入,我們這些國內企業將會面臨激烈的競爭。”李冶說。
在李冶看來,風電設備洗牌已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