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簡稱“電監會”)對國內七省(區)的風電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后發現,這些地區的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出現虧損。這一情況再次說明,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提升效益,已成為風電行業亟需破解的難題。
7月21日,電監會在其官方網站的“監管研究”專欄中,發布了一篇題為《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的文章,該報告揭示了風電場經營困難的部分情況,但沒有披露具體的經營數據。
從電監會獲悉,今年春季,電監會組織并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風電專家組成調研組,對東北三省、內蒙古、甘肅、新疆、江蘇等七省(區)的風電場建設、運行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電網公司、風電企業進行了座談,并實地考察了相關電力調度中心和部分風電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上述報告。
電監會此次調研的七省(區),是我國風力資源最為豐富,風電發展最為迅猛的地區。截至2008年底,上述七省(區)的風電裝機容量為705.5萬千瓦,占全國風電總裝機的78.9%;風電發電量92.82億千瓦時,占全國風電發電量的72.5%。
電監會調研組在報告中披露,受風能資源評估偏差、電網建設與風電場建設不配套、設備選型不當和風電場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響,風電場等效滿負荷運行小時數普遍低于可研報告中的預測設計值,導致風電場經營困難,甚至虧損。此外,國家特許權項目中標電價相對較低,也是造成部分風電場經營困難的重要因素。
據業內人士介紹,風電場的盈利情況,主要取決于電價、風機的等效滿負荷運行小時數、發電量的上網情況三大因素。在實際運行中,由于各種原因,這三大因素通常都會與可研報告中的預計情況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