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能忽視傳統發電行業的經濟利益,也不可忽視風電企業的經濟利益,更不能忽視全民的環境利益,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來統籌平衡各方利益。
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消息稱,我國一季度風電棄風電量107億千瓦時,同比增加58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8.6%,同比上升6.6個百分點,“棄風限電”形勢加劇。
原因何在?據初步分析,一方面是因為來風好于去年同期,客觀上增加了并網運行和消納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全國電力需求放緩、風電本地消納不足,以及部分地區配套電網建設與風電建設不協調等原因所致。
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棄風限電”形勢加劇還受諸多外部因素影響。例如,從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看,由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傳統火力發電企業的利潤率上升,導致各類資本進入風電行業的積極性降低,同時也使風電產業發展承受更大壓力。
一些風電企業則認為,上述原因雖然客觀存在,但都不是關鍵性因素,主要還是因為一些電網公司打心底里不愿意接納風電,平時就總拿維護電網安全等“高大上”理由來限電,何況現在這種供求形勢,風電企業不加大“棄風量”才是令人奇怪的事兒。
上述各方的說法都有道理。要解決“棄風限電”問題,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似乎只要一一對癥下藥,相應難題便可迎刃而解。事實上問題并非如此簡單。
從表面上看,“棄風限電”僅僅是一個技術和管理層面的問題,實際上,它的背后是一個新舊發電集團的利益博弈問題。對此,有人認為,如果將風電全部交由傳統火力發電企業來建設經營,就不會出現扯皮、推諉現象,就能保證利益一致性,何樂而不為?
實際上真要如此操作,傳統火力發電企業不僅積極性不高,還可能為保護火力發電的高效益人為限制風電發展。就像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一樣,某些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即便能生產出10萬元售價的電動汽車,也要賣到20萬元,以使自產的電動汽車滯銷,從而保證自產的燃油汽車暢銷,類似現象并不少見。
可見,要解決“棄風限電”問題,既不能忽視傳統發電行業的經濟利益,也不可忽視風電企業的經濟利益,更不能忽視全民的環境利益,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來統籌平衡各方利益,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如果只是采取簡單妥協、利益配送、厚此薄彼等舉措,不僅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還會將問題復雜化、長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