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姜楠,在2015年第1期《新能源進展》雜志上撰文,海上風電從潮間帶和近海走向深海遠岸將是必然趨勢。現有的機組基礎型式及安裝技術勢必不能滿足新的環境要求。漂浮式基礎、整體安裝及自航自升式施工平臺極有可能成為未來海上風力發電的主流技術。北半球中緯度附近海域在發展深海風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及迫切需求,我國需盡早進行規劃和部署相關技術及產業。
相較于陸上風力發電,海上風力發電具有不占用土地資源、風速高且穩定、湍流強度小、視覺及噪聲污染小、靠近負荷中心等優勢,近年來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德國、英國、丹麥等國家在發展海上風電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歐洲的裝機容量約占世界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的90%,主要集中在北海、波羅的海和英吉利海峽等地[1,2]。
根據測算,距離海岸線越遠,風速越大,發電量增加越明顯,離岸10 km的海上風速通常比沿岸高約25%。另據統計,2010年歐洲已建成的海上風電場平均水深為17.4 m,離岸平均距離為27.1 km;2012年平均水深22m,離岸平均距離29km;而從目前正在建設、批準或規劃的項目來看,平均水深和離岸距離已分別達到了215m和200km[3,4]。因此,今后隨著潮間帶及近海區域風電資源的開發強度逐漸飽和以及沿海地區環境保護呼聲的日益強烈[5],
長遠來看,海上風力發電從潮間帶和近海走向深海遠岸將是必然趨勢。一般認為,離岸距離達到50 km或水深達到50 m的風電場即可稱為深海風電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