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了《關于做好2015年度風電并網消納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和電網企業高度重視風電有效利用,優化本地電網調度運行,挖掘系統調峰潛力,確保風電等清潔能源優先上網和全額收購。
亦有觀察者指出,從國家戰略高度配合風電消納,勢必會壓縮全國火力發電送出份額。作為火電原料商,這讓原本已經處在“煎熬期”的煤炭企業或因庫存愈發高企更加苦不堪言。
風力發電勢頭正猛
近日,中研普華研究員肖健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在特高壓建設加速、并網各項政策逐漸落地和風電場經濟性變好的背景下,繼國內風電經歷2011年和2012年新增容量連續兩年下滑后,2013年風電裝機容量重新進入增長軌道,并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
記者注意到,2014年風電上網電量1534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78%。截至2015年2月底,我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達到10004萬千瓦,繼續穩居我國第三大發電類型和世界風電裝機首位。
優品資管研究員望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作為新型清潔能源,隨著國家對環境和大氣保護的重視日趨加強,未來風電所占比重會越來越高,在國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未來國家政策會大力支持風電行業,風電行業將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海上風電快速發展,風電機組造價成本將保持不斷下降的趨勢,風電上網電價將日趨穩定,風機制造行業集群度將不斷提高。” 中商產業研究院行業分析師馬思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有跡可循的是,記者從國家能源局制定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草案)》中知悉,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5億千瓦,并初步規劃了在甘肅、新疆、蒙東、蒙西、吉林、河北和江蘇沿海建設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火電、煤企“壓力山大”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風力發電的強勁勢頭和美好前景,火電似乎有些相形見絀,力不從心。然而,火電陷入階段性發展窘境的同時,也直接波及到燃料供應方——煤企的連鎖反應。或導致煤市持續低迷和庫存高企的雙重壓力之下,一些地區煤礦企業均采取讓員工長期放假的措施應對困境。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風電力保”,令火電與煤炭產業不亞于遭遇到一次行業集體危機。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目前火力發電已連續出現負增長。
有數據顯示,2014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706小時,同比減少314小時,均為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環保的壓力下,火電發電量在逐漸減少。受清潔電源優先上網政策的影響,火電上網順序在水電、核電等之后,在電源間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由于霧霾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占煤炭消費量50%以上的煤電成為環境管理的嚴控對象。有關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對污染物的控制種類和排放要求日趨嚴格,火電企業環保壓力極大。”肖健這樣對記者說。
目前,火力發電廠生產經營需遵照執行嚴格的火電排放標準,即為《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該標準從2014年7月1日全面實行,比該標準更嚴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出臺,將煤電機組“對標”燃氣機組,對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月7日,山東滕州市富源熱電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電話里告訴記者,煤電升級改造計劃實施存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問題。雖然國家在行動計劃中提出燃煤電廠節能減排主要參考技術,但全國火電機組大小、新舊和運行情況均不一,到底是不是全部適用,還有待驗證。
與此同時,目前煤企市場需求增幅減少,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供大于求的問題難以緩解。隨著煤價持續下滑,煤炭行業虧損范圍逐步擴大。2014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4.4%。
截至3月底,包括中國神華和中煤能源在內的11家煤炭上市公司發布了2014年年報。其中,神華2014年凈利潤為368.07億元,同比下降19.4%;而中煤則更為悲觀,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從2013年的35.76億元下降至7.67億元,同比下降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