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4日,浙江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庫區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的修筑著庫區堤壩,這是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自1972年開建以來的首次開修。作為我國的潮汐發電實驗基地,它的規模迄今保持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可以說,它的發展記錄了我國潮汐能技術的進步,也代表了我國海洋能技術開發的進步。隨著近日新能源話題的大熱,海洋能發電技術以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開發對國家有戰略意義
“很多大國要搞海洋能的關鍵點,實際上是一個海洋資源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游亞戈這樣對《中國能源報》的記者說。
眾所周知,海洋能是綠色、清潔、零污染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其開發利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重視普遍重視海洋的開發利用。游亞戈教授向記者分析道,這些國家開發海洋能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把大洋的電輸送到陸上,他們更看重的,是希望海洋能能夠為海洋的探索開發提供能量。
“這絕對具有戰略層面的意義,”游亞戈教授肯定地對記者說。他進一步分析道:“陸地上的資源逐漸要走向開發的末端了,而海上的開發還沒怎么開始。如果海上開發采用陸上輸電支持,那么火電、風電等等形式的電都不如海洋能發電便宜。”他以海上鉆井平臺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海上鉆井平臺除個別利用原油直接供能,大都依靠陸上運送過去的柴油供電,算下來每度電的成本百分之百超過5塊錢到10塊錢,而現在潮汐能2塊多一度電,波浪能海流能3塊多,這其中有把電運輸到陸地上的成本,減掉這一部分,海洋能發電的價格還會下降。”“當目光只放在陸地上時,海洋能是比較吃虧的,但是要把海洋能和海洋開發聯系在一起看。”他如是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