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折射出我國能源結構極不合理,大力發展新能源才是對霧霾等環境問題釜底抽薪的措施。
騰訊科學訊(喬輝)央視前主持人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可謂紅遍全國,盡管談及的主體是霧霾,但其實折射了這樣一個事實: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正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不妨先從我國發電量以及各種發電形式所占的比重來看一下問題的嚴重性。
實際上,我國已經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發電量最大的國家,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3.5億千瓦(美國位居第二,為9.3億千瓦),其中,火電9.15億千瓦、水電3億千瓦、風電0.95億千瓦、核電0.2億千瓦、其它能源0.2億千瓦??梢姡揽炕剂系幕痣姳戎剡_到了68%,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化石燃料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粉塵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各種細小的懸浮物,包括直接生成的PM2.5,以及由二氧化硫等化學物質次生的PM2.5顆粒。
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這樣的能源結構中的,怎么能擁有新鮮的空氣和適宜的居住環境?我們回到柴靜的視頻當中,具體看一看。
霧霾是什么?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于城市。我國不少地區將霧并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其中PM2.5顆粒是霧霾程度的重要指標。它們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1微米等于1/1000毫米)。
根據柴靜調查報告的數據來看,我國PM2.5 24小時平均濃度值已經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北大教授分析說,在北京測到的數據中有15種致癌物,是國際標準值的14倍!在國際大都市,看不見工廠和煙囪,可數值就是這么觸目驚心。
柴靜在視頻中提及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國煤炭的消耗量超過了全世界其它國家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