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我國加速推進風電產業發展,風電開發企業從小到大,發展壯大;風電場也從無到有,并廣泛分布于白山黑水、荒漠戈壁以及東海之濱。
我國利用風能并網發電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已經歷時30年。縱觀30年的發展,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試驗研究,示范先行。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國各地相繼開始研制或引進國外風電機組,建設示范風電場,開展試驗研究、示范發展。由于處于起步階段,10年間,全國雖沒有建成一座商業化運行的風電場,但通過摸索,為我國的風電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1981年,中國風能協會成立。1986年4月,我國第一個風電場在山東省榮成并網發電,共安裝3臺55千瓦進口風電機組,裝機總容量165千瓦。同期國產單機55千瓦風電機組在福建省平潭島并網成功,成了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制造并運行的最大風電機組。
第二階段,商業開發,積累能量。
1989年,內蒙古朱日和風電場第一批風電機組投產,標志著我國風電開發進入了商業運行的階段。1995年,原電力工業部提出了到2000年底全國風電裝機達到100萬千瓦的目標,并制定了《風力發電場并網運行管理規定(試行)》,出臺了電網公司應允許風電場就近上網,全額收購風電場上網電量,對高于電網平均電價部分實行全網分攤的鼓勵政策。
1994年,龍源集團、南澳風能開發總公司和廣電集團汕頭供電分公司聯合成立了汕頭福澳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開始運作我國第一個按商業化模式開發的風電項目。
第三階段,競爭開發,規模領先,跨越發展。
從2003年起,隨著國家連續五年組織風電特許權招標,規劃大型風電基地,開發建設大型風電場措施的出臺,特別是在2006年實行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在一年之內制定頒布包括優惠電價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法規、政策措施,我國風電開發建設進入了跨越式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