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一年的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調整終于在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塵埃落定———第I類、II類和III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降低2分錢,第IV類資源區 (業界常稱為低風速地區)標桿價格維持現行水平不變。
這意味著,電價調整后,一部分風電項目吸引投資的能力將會有所下降,而這3類風資源區目前恰好是我國棄風限電和開發企業虧損較嚴重的地區。與此相對的是,山西、安徽、云南、貴州、福建等風能資源較好、項目存量較大的第IV類資源區的投資價值將得以凸顯。
讓我們再來品味一下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下發 《關于適當調整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之后,給出的除風電設備價格和項目開發成本下降以外的電價下調理由:局部地區出現了風力發電增長與消納不匹配的情況,“三北”地區棄風限電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些情況,此次通過適當控制降價幅度、差別化調整各資源區電價水平、對已核準項目給予一定建設寬限期等措施,既可以保證風電投資者獲得合理收益,又可以有效引導風電產業投資和項目合理布局,提高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效率,促進風電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不難看出,除了成本下降等客觀因素,此次陸上風電電價調整還傳達出另外一層深意,即合理引導風電投資。具體來說就是,控制風電大基地裝機節奏,支持風能資源不太豐富的中東部地區發展低風速風電場,倡導分散式開發。
據悉,低風速風電一般是指風速在6~8米/秒之間的弱風區。就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占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更為關鍵的是,低風速區相比“三北”地區更接近電網負荷的受端地區,無“棄風”之虞,機組基本都可滿發,這就能保證項目的穩定投資收益率。
從剛剛發布的2014年全國各省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來看,超過2000小時的省份除新疆以外均為第IV類資源區。這意味著,考慮目前依然還存在的送出受限和棄風問題的影響后,風資源狀況較差的低風速地區利用小時數遠高于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
雖然第IV類風資源區的投資價值因電價得以凸顯,但其開發難度卻遠高于前3類地區。除了風資源較差外,第IV類風資源區難以找到成片的開發區域,如云南、貴州、安徽、山西等地,山地眾多、地形復雜,風電機組的運輸和安裝成為風電開發商需要克服的普遍困難。
此外,由于低風速地區的環境特殊性,對風機的技術和配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緊隨風電場開發步伐,近年來國內外風電設備制造商也紛紛開始在研制低風速風電機型上發力,通過加長葉片直徑和增高塔架高度捕獲更多的風能,進而提升低風速環境下的風能利用率。從以前風機切入風速4米/秒左右降低到3米/秒以內,目前直驅風機最低可以降到2.3米/秒,這對低風速地區的風電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和產品保障。
盡管低風速機組的單位功率設備造價有所上升,但單位能量成本卻可能下降。這也是風電行業更加看重風電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在高風速區域裝機相對飽和情況下向市場靠攏的表現。
目前,降低塔架和葉片的成本是低風速風電開發技術的重點。我們都了解,價格戰,曾經對我國風電市場的整機制造商和供應鏈造成過多大的傷害,這種影響持續到現在,甚至隱藏在今后近20年的風機全生命周期中。風機制造商必須對當前風電機組的設計進行創新,降低整機制造成本,新型高效的葉片、更高輪轂高度的低成本塔架等技術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應用,以保證合理的行業利潤。否則,難保不會出現新一輪風機質量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