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風電產業園區在海流圖鎮開工建設。
在內蒙古自治區,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將在中國風機制造業投資30億元。
在安徽,已規劃在來安、天長、望江、壽縣和宿松建5處電場,其中宿松縣投資6600萬美元建設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 在山東,預計到2010年,威海風電規模將達40萬千瓦。4月22日,國電山東電力有限公司與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簽訂了100萬千瓦風電項目。
此外,還有幾個風力發電項目剛剛獲得國家審批通過。一個是河北華電沽源風電場項目,總裝機容量10.05萬千瓦,建設67臺1500千瓦風電機組。另一個是上海首個建造在垃圾填埋場上的風力發電項目,該項目投資2億元。
超常規發展潛藏風險
“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出現。”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高級顧問周鳳起明確指出,“目前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大概已經超過了70家,不僅僅是民營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也蜂擁而入。”
記者了解到,東氣2008年風電整機產量超過800臺,華銳2009年預計生產3000兆瓦,金風的產量也將接近2000兆瓦。70家風電整機制造廠中,20多家能夠生產出樣機年產超過100臺,1.5兆瓦的企業。其中華潤、京豐、東汽、上海電器、名揚等八家企業在2007年已經完成樣機下線吊裝,2008年企業數量達到了16家,包括保定天威、武漢國色,北正、中鋼、中科、江西麥德,沈陽遠大等企業。整機的迅速發展,使國內葉片制造商也超過了50家,發電機制造商將近20家,變流器制造商超過10家。
對此,周鳳起給出了善意的警示,“現在風電發展很快,風電整機的制造門檻也不是很高。雖然國家在電價方面給予了一定的經濟激勵政策,現在看起來賠本可能還不能說,但是暴利也達不到。”
面對各地大干快上風電項目的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說,中國風電的發展速度快得令人擔心,有點過熱的跡象。他表示,要提高警惕,不能讓風電成為新的形象工程。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也表示,超乎尋常的發展后面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已經形成的千萬裝機容量依然在風能不穩、并網的瓶頸中依靠政策的支持艱難掙扎。如此多的大型風電廠,如果建好了發不了電或者送不走電,政策能支持到哪一天?
上海已經有制造大風機的企業倒閉了。深圳風發科技董事長周慶余警告說:“目前一千多萬千瓦的生產能力和六百多萬千瓦的發電能力,按照這個比例來說就應該預測洗牌的時間了,風電設備企業一定會有一批要被淘汰”。
專家給出的良方
倪維斗認為,目前中國風電發展的關鍵,不是急于利用國外技術和設備建設很多風場,而是要集中力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在3-5年后給市場提供和國外機組相當水平的大型風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