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新能源下游的容量偏小,制約了產能的合理輸送,也掣肘了新能源的產業化發展。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東北和華北本是我國風電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但這些地區大部分處于電網產業的末梢,電網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因而難以對當地的風電資源進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國來看,誠如業內人士所言,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雖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萬千瓦,但其中僅有8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入網發電。國內市場的狹窄,倒逼許多企業將目光投向了海外。目前,中國的太陽能電力企業大多從歐洲和日本高價進口晶體硅,加工制成太陽能電池后,再返銷回當地,等于是在為國外環保事業“打工”。
一個房地產行業曾帶動中國經濟10年的增長。從產業性質上看,新能源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優勢要比房地產強得多。但是,該產業目前無序發展的現狀卻無助于實現新經濟增長點的歷史使命,新能源領域的盲目“看多”情緒需要適度冷卻。
應當看到的是,企業雖然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但卻無力構建新能源領域的合理布局。相反,其盈利沖動甚至會阻礙技術創新的研發與應用。對此,行業監管部門應當承擔起政策引導的責任,在產業發展之初提供助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