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與博弈
中國智能電網戰略看似已是呼之欲出,但記者采訪中發現,政府決策層對這一“全球電力發展新方向”的表態顯得十分謹慎。
“智能電網更像一個過程,我們的電網處在一個智能化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一定會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如果建設智能互動電網能夠成為我國未來的戰略目標,那將會有很快的推進速度和發展。”國家電監會政策研究室主任俞燕山向記者表示,目前的關鍵是發展智能電網能否上升到國家電力發展的戰略層面。
據了解,目前在我國已經確定的電網發展戰略是“一特四大”,即加快建設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構成的特高壓電網,促進大水電、大煤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和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也是在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電網基礎上,進一步追求電網的智能化。
俞燕山說,除了政策走向尚不明確外,還需要考量發展智能電網制度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在國內推動互動電網改造,目前還存在兩個問題:誰來投資?節能效率從何而來?”
曾于四年前赴美考察智能電網相關情況的俞燕山向記者介紹,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換一塊智能電表,單成本費用就要143美元,當時美國的情況是政府和企業都不負擔這筆費用,而是分若干次從用戶電費支出中扣除。“如果按每個電表143美元,我國一半人口約6億人計算,僅智能電表就將是5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況且還不包括其他基礎設施投資。”俞燕山提出,智能電網的投資不是小數目,美國由用戶買單,中國又由誰來出錢?
此外,俞燕山對于智能電網是否真的可以節約那么多能源還持保留意見。俞燕山說:“從目前化石能源的轉化效率來看,100個能源單位中有38個單位轉化進入電網輸電環節,然后3個單位被浪費掉,最終只有22個單位進入有效轉化,也就是說在用電環節損失了13個單位。而智能互動電網不能解決發電環節的浪費,只能解決需求側的參與問題,也就是說,在13個單位中,互動電網究竟能提高多少效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最重要的還是體制問題如何解決。”俞燕山向記者表示,發展智能電網就要求現有的管理體制、價格機制、定價方式都要發生改變,還需要電力網、通信網的相互融合,“我國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有線電視網‘三網合一’失敗的事實告訴我們,此次要推動不同利益集團的融合,難度可想而知。”
“發展智能電網不是幾家芯片企業所能單獨推動的。一些IT廠商、通訊公司從傳統產業那里找到了新的機遇,希望借助建造互動電網的平臺賣設備、賣技術、賣解決方案。”俞燕山話鋒一轉,繼續說道:“智能電網不能淪為一個技術上的空架子,僅僅依靠硬件、技術和解決方案并不能解決中國能源領域所面臨的實質問題。”
俞燕山的觀點得到了一些電力專家和從業者的認同。國家電網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國際知名芯片公司實際上是推動中國智能電網發展最為活躍的力量,他們看到了中國潛在的市場,希望能在這場新的變革中搶占先機。而我國電網發展的當務之急仍應圍繞‘一特四大’進行投資建設,現在上馬智能電網似乎有些為時尚早。”(記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