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2014節能環保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年會于11月27日-29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
劉燕華稱,實現生態文明的最大障礙是能源結構病沒有解決,解決能源制約問題的根本出路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根本發展途徑是分布式結構和能源服務的連接。其建議,第一要發展綠色能源技術。第二要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能源建設的一些政策。第三個改革和調整電力管理部門和能源型央企的功能和定位。第四個制定國家分布式能源的長遠發展路線圖,重塑中國能源。
對于實現分布式能源結構的阻力問題,劉燕華稱,第一個阻力為可再生能源上網難,因為中國電力體系是由電力公司管控,可分布式能源,特別是風能,電是不穩定,容易對電網產生波動,所以電網公司并不喜歡。第二個政策性障礙,這與壟斷有關,傳統電力體系是自上而下的體系,分布式能源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改變了原來的管理模式,所以有一些管理部門對此并不滿意。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燕華: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今天我準備匯報的題目是綠色發展與創新。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明確提出中國要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有三個重要的標志,一個是綠色,第二個是循環,第三個是低碳。綠色是方向,循環是過程,低碳是基本指標。所以就這些問題呢,我談一些看法。
準備談四個內容,一個是挑戰,一個是大趨勢,第三個是談出路,最后提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十八大以來,對綠色發展提出了很多的方向,這些方向比如說提出了生態文明,優化國土資源配制特別是資源節約,生態文明制度等等。特別提到了市場配制資源,自然生態空間與能源消費的總量控制,這都是基本的方向。對于中國來講要解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城市病不能再延續下去了,氣候變化我們有責任,所以說解決這些問題既關系到國家安全,也關系到我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同時也包括環境承受能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核心還是在能源上。
我們必須要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這是一張圖,這是夜視圖,實際上照得不全。這是2007年一張圖,另外一個是2030年的預測圖,這兩張圖對比上可以看出來世界能源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要考慮到能源從哪來,我們繼續使用傳統能源的話會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所以要考慮世界要有一個新出路。
對于中國來講,這是第一個問題,綠色能源引領綠色發展。這張圖以及下面的注釋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依靠了更多的能源,能源支撐了經濟發展。但是這種支撐的方式不能維持了,因為中國目前所使用的能源量太多了。
根據統計,中國從產煤大國變成了煤炭進口國,2012進口2.7億噸,2013年進口了3.5億噸,今后還是更多,另外我給大家說一個數字,中國2013年石油的進口對外依賴度達到了59%,天然氣的對外依賴度是30%,預計到2020年的時候,中國石油(7.96, -0.03, -0.38%)的對外依賴度會達到70%,天然氣達到了50%,也就是說我們能源需要依靠外來進口,這能夠保證國家安全嗎,再一個這些能源是不是就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呢?這都是一個疑問,這是能源安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