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1 月1 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該法的頒布和實施為我國風電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使風力發電的發展有了法律保證。為了貫徹落實這部法律,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抓緊組織制訂有關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同時組織編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明確了未來風力發電發展的目標和前景;其中并網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到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 圖5
從1985 年在海南省東方縣安裝第一臺55千瓦并網風力發電機組開始到2004年底,20年來我國并網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只有76.4萬千瓦,未來15年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如能達到3000萬千瓦,將是前20年的40倍,任務非常艱巨,目標也非常宏偉,對投資者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也給風電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200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增長了一倍多,達到498 MW,累計超過了1000 MW的大關,目前中國的裝機達到了1264 MW。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廠商金風集團穩居第二,西班牙GAMESA Eolica公司位居第一。其它的主要國外供應商有Vestas、Enercon和GE wind。
我國第四期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近日對外發標。本期特許權招標包括3個項目,分別為內蒙古錫盟輝騰梁300 MW風電場、內蒙古包頭巴音200 MW風電場和河北省張北單晶河200 MW風電場,總裝機容量700 MW。這次風電特許權招標的最大特點是風電設備制造商直接參與投標,風電設備制造商既可以作為投標人單獨投標,也可與一個投資人組成聯合體作為供貨商共同投標,主要條件是設備制造企業必須提出完整的實現風電設備制造國產化的方案和實現該方案的措施。
我國風電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已取得了較大成績,到2005年底,全國已建成風電裝機容量126萬千瓦,但風電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風電建設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嚴重影響了我國風電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有效降低風電建設成本,實現風電設備制造國產化,2003年推行了風電項目特許權建設方式,通過公開招標方式以上網電價最低為條件選擇投標者,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70%。通過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方式,風電價格大幅降低,風電建設規模迅速擴大,有力促進了我國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及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風電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風電的良好條件,目前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風電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能力不強,還不能適應大規模風電建設的需要。因此盡快提高我國風電設備技術的研發和制造能力,是現階段風電建設的重要任務。
風電的規模化建設,為國內風電設備制造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需求。這次特許權項目招標,就是要為設備制造企業提供可靠的市場,同時也加大設備制造企業的責任,促進其高度重視設備的國產化工作,盡快掌握風電設備的研究開發技術。通過提出明確的設備國產化要求,加快培育國內風電設備制造產業,提高國內零部件制造商的綜合實力,鼓勵國內制造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推進外商向國內企業轉讓先進成熟的風機設計和制造技術。這次招標將把投標者提出的實現風電機組國產化方案作為重要的中標條件。
圖5
目前,為能進入我國風電設備市場,很多國外優勢企業來尋找國內有潛力的合作伙伴。丹麥Vestas公司等紛紛在國內設廠或與國內企業合作。我國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身水平的努力也開始顯現成效。例如,落戶上海的GE全球研發中心目前正與國內一些風能廠商合作,其中中國北車集團永濟電機廠依托先進的GE電機制造技術,就相繼研制成功了一批風力發電機。2005年春季Nordex公司與中航(保定)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生產兆瓦級風輪葉片;12月,Nordex同中國的本土公司二度結盟建立了合資公司,擬生產兆瓦級的大規模風力機組,并已有了200 MW的訂單,合作方為寧夏電力公司(持股40%)和寧夏天凈電能開發集團(持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