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開窗簾,我以為自己瞎了呢”。這是近日中國網民調侃霧霾的段子。
一周以來,中國正被一場罕見的大范圍霧霾“侵襲”。從華北到華東,從東南沿海到西南地區,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中國將近一半的國土。
據中國氣象局數據,今年以來,中國平均霧霾天數達到52年之最,上海、安徽、江蘇、浙江等13地均創下“歷史新高”。
多數受此次霧霾影響的中東部地區原本并不是霧霾多發地帶。此前,“霧霾圍城”是華北地區秋冬季節的常態。自10月底以來,從東北到京津冀魯,再到長三角、福州、長沙等地,霧霾侵襲范圍越發擴散。
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稱,致中國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原因,除最近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外,機動車尾氣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對空氣質量惡化影響較大。
中國氣象局與中國社科院此前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塵等。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報告》,2012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為35.2億噸,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仍在60%以上。
“目前這種能源消費結構對環境、大氣污染的影響仍在累積,主要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教授王金南說。
北京大學教授査道炯認為,讓老百姓盡快看到藍天,最快的現實途徑便是加快中國北方地區冬季“煤改氣”進程。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高效能源,與煤炭相比,二氧化硫排放比為1:700、氮氧化物比為1:29,具有較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