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勵各地治理大氣污染,中央財政已于日前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具體包括京津冀晉魯和內蒙古6個省份,并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財政部表示,該項資金將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上述地區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
但是,上述治理的效果尚未顯現,供暖季的污染壓力又已經到來。新的供暖季開始之后,對于北方的空氣質量,人們充滿了擔憂。利用“棄風”電量制熱供暖,最終是否可以撐起一片清潔的天空?
大規模利用還有困難
自2011年7月起,國家能源局在內蒙古、吉林等地3個風電場進行了風電供暖試點。其中,大唐新能源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建設了一座供熱面積為 16萬平方米的蓄熱式電鍋爐示范站,利用用電低谷時段的風電“棄風”電量進行加熱和儲熱,在用電高峰時段,電鍋爐停運,由儲熱系統進行供暖,從而實現為居民供暖。
“今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在經營區域,包括新能源消納比較困難的地區以及長三角、京津冀等霧霾嚴重地區,全面啟動電能替代工作,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國家電網公司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如果各級政府能夠出臺鼓勵電能替代的環保 、補貼等支持政策,比如積極推廣電采暖、地源熱泵、電動汽車等,電能替代工作將會推進得更快。”
“目前,風電供暖存在成本方面的困擾。”林伯強表示,“風電的成本本來就比火電高很多,如果要用風電替代火電、燃煤供暖,雖然清潔了,但是關掉的火電機組怎么辦?超出的費用怎么算?這其中存在經濟方面的矛盾,如果要真正大規模推廣,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必須理順。”
國家電網公司也表示,目前的試點項目規模不大,運營成本較高,下一步要推廣風電采暖技術,應配套相應的機制,以保證參與各方的利益。
“關于風電供暖目前支持政策很少,現在僅僅是示范,規模性的應用還沒有。”孟憲淦表示,“如果是用來解決已安裝風電場的被棄風電,那有著現實的經濟價值與環保效益。如果要靠風電替代火電供暖,目前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風電規模上來說,都難以產生實質影響。”
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新能源
除了利用風電來解決供暖,人們還期望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據報道,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建水光互補光伏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32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機電安裝已完成95%,發電前靜態調試工作已經全面鋪開。龍羊峽水光互補并網光伏電站總規劃容量達850兆瓦,一期開發建設320兆瓦,電站建成后與龍羊峽水電站聯合運行,年平均發電量可達4.98億千瓦時。同時,通過水光互補協調運行,可使送電通道的送出電量每年增加8.4%,年利用小時從4642小時提高到5031小時,可提高送出線路的利用率和經濟性,提高光伏發電消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