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段時間以來備受社會關注的風電消納難題,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10月28日在此間表示,目前我國風電發展面臨一“硬”一“軟”兩方面約束—用于跨區消納風電的電網建設前期工作嚴重滯后,使風電各環節參與方都有積極性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破解風電消納難題,需從軟硬兩方面著力。
張正陵介紹,截至2013年9月底,國家電網并網風電裝機6426萬千瓦,同比增加21.5%。2006年—2012年裝機年均增長76%,年發電量年均增長85%。蒙東、蒙西、甘肅、冀北4個地區風電發電量占用電量比例分別達到28%、12%、9%、8%,與風電強國西班牙、德國等基本相當,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我國用5年半時間走過了歐美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規模最大、發電增長速度最快的電網。
但他同時強調,在建的和“十二五”規劃的9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中,除山東、江蘇兩個位于負荷中心,可就地消納之外,其余哈密、酒泉、蒙西、蒙東、張北、吉林、龍江等7個都在“三北”地區,其裝機比重已達20%;受市場規模小、調峰資源有限等制約,當地沒有消納空間。而全國風電裝機比重只有6%,中東部調峰資源相對豐富,消納市場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因此,加快特高壓跨區輸電通道和調峰電源建設,是擴大風電消納的根本途徑。但相關電網建設前期工作嚴重滯后,表現在:我們上報多時的“十二五”電網規劃遲遲未批,而風電、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十二五”規劃早就獲批一年多。風電外送通道一些項目的批復也亟須加快,當然今年以來提高風電外送能力的項目審批有新進展,比如6月,酒泉風電二期配套330千伏送出工程獲核準;9月,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取得路條,建成后新增風電送出能力800萬千瓦,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比如,內蒙古的通道項目尚沒有著落,冀北今年落實了兩個500千伏通道,但仍解決不了“十二五”規劃的千萬千瓦規模。現在“十二五”過半,時間緊迫,“我們非常著急”。
硬約束之外,張正陵指出,需有一套市場機制,使風電從建設、運營到消納各環節的參與方都有積極性。他介紹了作為風電強國的丹麥所在的北歐電網,就有設計得很好的北歐市場:風電在低谷時段報價可以報“零電價”,其實際獲得市場形成的平均電價之外的價差,由政府補足。這就用市場手段解決了“誰給誰讓路”的問題,使風電相比傳統能源有了競爭力。而我們還在沿用調度“死命令”,甚至“計劃電”等行政手段,成為不利于風電消納的軟約束。
張正陵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還介紹了提高風電就地消納能力的電能替代特別是風電供暖情況: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啟動了白城風電清潔供暖試點。國網及時辦理供熱電鍋爐用電業務,安排配電網改造。但他強調,風電供暖比傳統采暖方式成本高出很多,需相應的政策和技術配套。待試點成功后,期望大面積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