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技術裝備發展綜述(二)
--風電技術研發
風電技術涉及氣象、地質、機械、力學、材料、電力、信息、通訊等多個學科。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的研制和大型風電場的規劃建設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幾乎全部由國外引進技術,風力發電機組研制、風電場建設、接網以及電網管理運行等方面經驗均不足。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推進自主創新,同時結合我國地質、地貌、風況、氣候和電網等具體條件開展研發,是掌握風電設計技術,開展自主研發,實現風電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引進技術、消化吸收
我國發展的初期階段曾經倡導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路線,并引進丹麥并網風力發電機組。由于多種原因,時至今日成效并不明顯,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我國目前裝機的絕大多數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均為按照國外設計圖紙組裝的機型,其中部分機型是經過較大規模現場運行考核的成熟機型。因此,應將引進的成熟機型作為設計樣機,充分剖析其設計方法、設計標準、材料選擇及工藝等方面信息,不僅掌握組裝技術,更要掌握從零件、部件到整機的設計和匹配,做到對引進技術的真正消化和吸收。一方面培養出自己的設計隊伍,另一方面發現引進機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或者與我國風場情況不相適應的缺陷,為自主研發打下良好基礎。
二、 改進改型、自主研發
我國從國外引進的風電機型基本是依據國際標準和歐洲(德國和丹麥)氣候和風況條件設計的,甚至存在引進在國外也未得到充分驗證和考核的機型。我國地域遼闊,地質、地貌、風況、氣候等條件與中歐差別很大,電網條件也不相同。例如德國和丹麥的電網和其他歐洲國家已經聯成歐洲聯合電網,在聯合電網上可進行電量自由交易。我國富風區的電網基本還屬弱網,引進的機型存在與我國不相適應的問題。進行改進、改型,研制出適應性更強、可靠性更高的新機型,是消化吸收的重要手段。在產品改型過程中,會誕生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電技術,更會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為機型升級和換代奠定基礎。由于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開展的改進、改型研發,某些條件要比歐洲苛刻得多,所取得的成果可能蘊含著技術突破,在國外無此條件和市場需求。這也給我國風力發電機研制企業提供縮小與國外企業差距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