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Steve Sawyer曾批評國際能源署與業界溝通過少、信息不全。“目前的路線圖更加切合實際。” Steve Sawyer稱。
隨著裝機容量目標的上調,國際能源署同時修訂了風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比例。
Paolo Frank表示,到2050年,風力發電占全球電力供應的15%-18%,而2009年的預期為12%。屆時,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300GW至2800GW,每年減排二氧化碳48億噸當量。Paolo Frank稱,除風電成本下降速度及電網接入可能會延長這一計劃外,完成上述目標不存在實質性的障礙。
可能延遲風電發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成本,但國際能源署對此也表示樂觀。
以中國為例,國產風電機組的平均價格從2007年的6000元/千瓦下降至目前的4000元/千瓦,加之安裝成本的下降,其總成本已降低了50%。基于過去五年的經驗,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50年,陸上風電成本將繼續下降25%,海上風電成本下降45%,下降幅度超過此前預期的23%。
“但成本的下降不代表風電能夠獲得與傳統化石能源同等的競爭力,” Paolo Frank表示,“除非將環境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反映到市場之中。”目前,風電生產的平均成本在60-130美元,“風電仍需補貼和稅收等政策的支持。”
但在國際能源署更加趨于樂觀的“2013版全球風電路線圖”中也不無擔憂,Paolo Frank表示,由于技術、成本、政策的不確定性偏多,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仍不清晰。
事實上,發展海上風電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歐洲國家面積大多很小,陸上風電空間有限,海上風電極具潛力,類似的國家還包括日本。但由于歐洲經濟疲軟,不利于安裝大規模成本高昂的海上風電。
不過,最令Paolo Frank沮喪的是風電的實際電量。
截至目前,風力發電占電力供應的比例僅為2.5%,中國的這一比例更低,僅有將近2%,受制于并網消納,2011年中國棄風限電100多億千瓦時,2012年則進一步攀升至200億千瓦時。
“丹麥的風電占比30%,葡萄牙為20%,西班牙為18%,德國曾經在一個晴朗的周日,電力供應的100%來自風電。幾國的經驗說明,這并非技術障礙。”Paolo Frank告訴本報記者:“這需要增加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更好地發揮市場功能及觀念的轉變。”
三年內解決中國棄風限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