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市場
“基礎件有些看起來很小,技術卻很復雜,人們往往容易輕視它。加強基礎件的問題已經提出多年,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此次規劃將加強基礎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歷年未有的重大舉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屈賢明備受鼓舞。
專家表示,解決了基礎件的問題,也就夯實了整個裝備發展的基礎。而加強基礎,除了國家加強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還需要培育市場,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蔡惟慈認為,此次規劃體現了積極的政策導向,體現了政府培植資源的方向。政府完善體制、機制,提供有力支持固然重要,更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比如我們在風力發電軸承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對主機產品的大量需求上。企業發現這一領域有利可圖,就會主動加大研發、加快研發。
當然,培育市場非一夕之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專家呼吁,希望更多企業支持國內基礎件行業的國產化和自主創新。這并不是要求企業降格以求。基礎件廠應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通過實驗拿出扎實有力的數據,證明產品性能是否達到使用要求。主機廠則可以少一些顧慮、多一些意愿來支持基礎件的自主創新。
支持創新
專家指出,振興裝備制造業,采取多種措施支持企業創新,加強創新成果推廣至關重要,規劃就此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重大技術裝備處處長楊拴昌介紹說,振興規劃強調的實施依托工程就著眼于此。通過依托工程的建設推廣使用國產裝備,是裝備制造業推行重大裝備自主化的一條成功經驗,上海、沈陽等地對此都有積極嘗試。
“首臺套解決不了,市場就很難打開。”屈賢明認為,這里面除了我們國產產品的一些質量、性能還令人擔憂外,也有對國產裝備的一個信心問題。不少企業負責人也表示,“中國裝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和進步,希望能有舞臺更好地展示自己。
蔡惟慈表示,比如對首臺套裝備進行獎勵,對研發單位和使用單位都是一種鼓勵。首臺套沒有應用經驗,對于用戶來講難以辨別優劣。尤其購買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成套裝置和主機產品,存在巨大風險。基于“進口的總是比國內的好”這樣一種認識,很多時候用戶寧可多花錢去買進口產品,國產產品很難得到機會驗證和展示自己的實力。對首臺套的補貼政策就是希望能打破這一僵局。
專家進一步建議,支持首臺套的政策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擴大為支持首臺套批。對高檔數控機床來講,往往試用一臺還不能說明問題,如果能進行一個批次的試驗,效果也許會更好。此外,機床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風險,可能帶來較大的損失,今后可以考慮引入保險公司為首臺套批進行保險,更多地打消用戶使用國產裝備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