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高的山崗上 ,微風拂面,軟軟地,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力量,可一排排白色風機卻在自由地轉動。這是《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位于云南省富民縣永定鎮的國電電力云南大風丫口風電場采訪時看到的情景。
“隨著市場的風云變幻,我國風電產業已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國電科環集團副總經理、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聯合動力)總經理張濱泉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受北方地區棄風限電影響,風電開發商業揮師南下;另一方面,在產能過剩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風電制造商順利通過南方低風速、高海拔和東部沿海灘涂風電市場考驗,裝備業也開始深度洗牌。
限電棄風逼風電開發商東進南征
據了解,作為最成熟的綠色可再生能源,風電在我國的發展目前走過兩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被業內稱為“ 集 中式”、“基地式”發展階段,發展的重心集中在西北、華北、東北等“三北”地區。這些地區因風能資源極其豐富,一時間成為風電開發商競相追逐的熱土。同時,按照當時國家能源局提 出 的 “ 建 設 大 基地,融入大電網”的規劃和布局,在河北、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等省區,浮現出一批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級的“風電三峽”。
“然而,三北地區原本就是能源富集區,電力外出通道不暢,風電場建設與電網建設速度不匹配,棄風限電問題凸顯。”聯合動力營銷支持中心的王大鵬告訴記者。
來自風能協會數據表明,棄風限電早在2009年就開始顯現 ,2011年全國風電限電超過100億度。國家能源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風電以北方地區為主棄風限電超過200億度,比2011年增加近一倍,而由此導致風電場運行經濟性下降,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嚴峻的市場形勢逼迫風電開發商不得不另辟蹊徑 。 據 解 , 從2010年開始,大批風電開發企業悄然南下,由原來的北方資源富集區轉向南方電力市場消納區。中國風電開發由此步入第二階段———由“ 集中式 ” 轉向“ 分散式” 、由“ 重資源” 轉向“ 重市場” 、 由“三北”地區轉向南方省區。
“國電電力率先行動 ,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云南新能源公司,開始開發南方風電市場。”國電電力云南新能源公司安全生產部主任楊正雄介紹說,“截至目前,整個國電集團在南方已建成投產6個風電場,其中,國電集團云南公司2個、國電電力云南公司2個、國電龍源2個。”
據了解,與三北地區風資源相比,南方風電場大多位于低風速、高海拔地區,風電開發效益如何?“云南風電場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在云南富民縣大風丫口風電場,楊正雄指著一臺臺正在轉動的風機告訴記者,這是國電電力在南方開發并網的第一個風電場,總共22臺單機功率1.5兆瓦風機,全部采用聯合動力公司生產的U P-82高原型風機,年可利用小時數達3229小時,設備可利用率達到99.2%。
楊正雄說,很多人認為,云南是水電大省,會不會也像“三北”地區一樣存在風電消納問題。實際上,云南的氣候特征形成了獨特的“風水互補”電力格局,即每年7- 9月3個月是主汛期 , 水電豐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國電集團以外,近幾年來進入云南風電市場的還有華能、大唐、華電、中電投、中廣核、中電建中水顧問集團等多家央企電力集團。同時,在南下開發風電大潮 中 , 除云南以外,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區甚至西藏,都成為風電開發商競相爭奪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