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特別是2011年以來,歐洲部分國家由于財政赤字壓力加劇不得不削減了部分新能源產業的補貼,特別是對光伏產業的補貼調整,對這個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我國也不例外,由于美歐等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對我國新能源產品先后展開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也受到了影響。全球的新能源發展似乎遭遇了四面楚歌。一個受到各國政府充分扶持和重視的產業幾乎一夜之間面臨徹底失敗的局面,經分析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金融危機導致投資抽離,企業資金鏈斷裂。隨著新能源市場需求和風險投資兩頭火爆,很多科研人員和新技術一起走出了大學實驗室。美國斯坦福大學半導體博士克里斯·格羅奈的遭遇就是一個縮影他發明了一種高效能太陽能電池板,采用圓柱式電池格柵,不管如何擺放,太陽光總會直射在部分電池管上。基于這項技術,格羅奈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Solyndra。2007年已經籌得6億美元,員工增至500人,贏得兩項大訂單,其后的發展更是順風順水。
然而,正當Solyndra需要更多資金擴張業務時,風險投資的熱潮卻開始降溫。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風投公司2003~2007年1/4收益蒸發殆盡,貸款也一再被政府削減。這突如其來的資金短缺,使該公司無法擴大產能應對過高的生產成本,資金鏈發生斷裂,最后只能申請破產。美歐等許多新能源企業都遭到相似厄運。
其次,國際油價下行和頁巖氣的興起改變了新能源的發展環境。2008年國際原油期貨價一度升至140美元/桶的高位,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能源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危機后,國際油價雖仍然高企,但總的趨勢是向下,2012年以來更在100美元/桶上下浮動,最低時曾經低于80美元/桶。而新能源大規模商業化運作需要油價維持在12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上。
再次,除了油價因素外,美國能源行業的大規模變革也對新能源造成了沖擊。美國在頁巖油氣開采技術上的突破改變了能源格局,天然氣供應充足致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下跌。10年前,頁巖氣在美國天然氣供應中的比重不到2%,如今則達到1/3左右。2008年,美國的天然氣價格達到13美元/千立方英尺的峰值,而現在則降到了3美元/千立方英尺。能源專家估計,全球頁巖氣的總儲量可用一個世紀。由于美國發電廠24%的電力供應來自天然氣,這將使成本降至僅10美分/千瓦時,而且天然氣還比較環保。油價和能源格局的變化不僅使之前投入新能源的資金幾乎全打了水漂,而且天然氣價格持續走低,使開發可再生能源的經濟動機已不復存在。
最后,技術含量低的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在新能源產業中,有些屬于技術含量低的門類,如傳統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準入門檻低,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供應過剩,成本降至30美元/千克以下,導致盲目投資投產。1995年,全球超過40%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都是在美國生產的,現在這一比例為6%。不到兩年中,至少有8家太陽能發電廠關閉或減產。我國產品現在已占全球光伏產量的60%以上,價格比美國便宜兩成還多。
此外,因政治因素拒絕外資援手也是新能源每況愈下的原因之一。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市場化的經濟體制,但同樣難逃“政策導向”的窠臼。高額的政府資助和貸款成就了新能源行業的輝煌,但也注定了它最后的敗落。政策的扶持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再加上民間資本的追捧,使整個新能源行業完全忽視了市場風險,瘋狂擴張。
2008年后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歐美各國政府削減補貼后,新能源泡沫破滅,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成批倒閉。此時若肯接受外資并購,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但美國政府出于政治因素不肯放手。2012年上半年,我國的萬向集團曾經計劃向鋰電龍頭企業A123增資,美國政府出于對我國的提防,層層設防阻攔。A123只能宣布破產,好在于2012年12月6日的新一輪公開招標中,萬向經歷一波三折后,擊敗江森自控成功競購,目前已進入最后審批階段。
新能源仍是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出路
關于化石能源產量峰值何時到來是個充滿爭議的問題,但從未有人懷疑過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事實。全球需要新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看似風光不再的新能源產業并非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