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
● 規劃目標與具體實施項目已經完全對接,關鍵在于擬建項目是否能夠全面落實并且順利并網。
● 電網接納更多的風電主要是經濟問題,關鍵是如何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提高地區風電消納能力。
● 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提高地區風電消納能力的最終解決之道,必然是電力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取消不合理的計劃電量,落實節能調度管理辦法,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收購制度。
在目前風電行業發展進退維谷、信心不足的情形下,此次《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可謂是一劑良藥。既然有了規劃,規劃中的發展目標如何落實?19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能否被順利接納?棄風現象的癥結究竟在哪?我們應如何看待和規劃發展中的風電行業?對此,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規劃與項目已對接,關鍵在順利并網
記者:在《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風電裝機容量的發展目標,和在全部發電量中的比重,您認為大幅度提高裝機容量對風電產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秦海巖:不錯,按照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國累計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這一目標的實現,將推動風電為調整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發揮更大作用,這一市場規模也將為我國風電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基礎。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截至2011年底,風電累計裝機超過6200萬千瓦,加上今年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總容量4800萬千瓦,總計超過1.1億千瓦。從理論上講,規劃目標與具體實施項目已經完全對接,關鍵在于擬建項目是否能夠全面落實并且順利并網。
然而目前全國并網容量僅4500萬千瓦,“棄風”現象就已愈演愈烈。全行業面臨虧損風險,嚴重影響投資開發的信心,新項目開工率不足的現狀堪憂。上述問題如果不能夠盡快解決,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目標實現將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甚至扼殺了一個已經具備相當基礎的希望產業的發展機遇。